2025年夏天,中國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高校畢業潮——1222萬應屆生涌入就業市場,較去年增加43萬人,總量壓力達到歷史峰值。如今,“學歷貶值”成為高頻詞,“神仙打架”的面試現場已成常態,這場關乎千萬年輕人命運的就業突圍戰,正在經濟轉型的陣痛期中艱難推進。
小M是2025年的應屆畢業生,同時也是留學生回國就業大軍中的一員。從去年9月開始,小M加入了2025年的秋招隊伍,歷經無數個不眠夜與線上線下面試,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于4月成功上岸了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
然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無數職場上的年輕人,正經歷著小M所述的掙扎:簡歷海投得不到回復、跨時差面試至凌晨、在“做不到完美就意味著失敗”的焦慮中尋找立足之地......
這場就業季的突圍,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截面。對此,觀察者網開啟青年·觀專題,一起來“青”聽就業季的聲音。
【對話/觀察者網 鄭樂歡】
觀察者網:可以先簡單講講你的求職經歷嗎?比如從幾月開始投簡歷的?主要聚焦哪些崗位和行業?
小M:我是2025年的應屆畢業生,本來打算讀博走學術道路,后來在2024年年初決定求職找工作,但是因為我之前沒有實習經歷,所以去年夏天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了第一份實習,是AI相關的運營崗。實習之后覺得在互聯網大廠做AI運營的工作氛圍、待遇都不錯,所以在2024年秋招的時候,我主要就投了互聯網公司,很多都是產品經理崗位。但當時由于投簡歷的方向比較局限,加上對口的實習經歷又少,所以秋招沒得到什么比較好的結果。
秋招結束后,2025年初寒假的時候我從國外回來,在另一家公司又做了一段實習。同時,在春招時我開始海投各種行業和崗位,比如內容、媒體、互聯網,甚至制造業都投,崗位像內容運營、市場營銷都會去嘗試。最后,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公關部管培生崗位給我發了offer,大體流程就是這樣。
觀察者網:你覺得自己的專業找工作容易嗎?
小M:我的本碩專業都是區域研究,這個專業在找工作時確實很少有對口崗位,所以我投的都是對專業要求不高、比較泛的崗位。我的理解是它比較開放,不限專業,感興趣都可以嘗試。但開放的另一面就是競爭非常激烈,相當于所有人都在一個開放式的大舞臺上自由搏擊,比誰更“卷”。文科生沒有技術背景,所以會投那些沒有硬性專業要求的崗位,然后大家一起“卷”,看誰能卷出來,但這類崗位確實沒什么技術或專業壁壘。
觀察者網:目前,留學生歸國潮不斷升溫,你以及身邊的朋友是如何考慮“回國就業”與“國外就業”這兩個選擇的?
小M:我個人考慮,一是覺得國內生活更方便安全。在國外生活成本高,美國的一些事情大家也都聽說過,確實存在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所以希望回國生活。二是求職身份問題。作為外國人在美國,繞不開工作簽證和綠卡問題。現在經濟環境不好,美國公司不太愿意給外國人提供身份支持。綜合考慮這兩方面,還是想回國發展,至少沒有身份問題。當然,選擇回國就業也和現在的留學生歸國潮有很大的關系,畢竟這是大趨勢。
觀察者網:據你觀察,你在美國的同期畢業生,畢業后的發展路徑是什么樣的?
小M:跟我關系比較好的朋友中,有在美國本地求職的,但感覺回國的更多。不過,我朋友里大多數是讀博的,這就不討論了。選擇找工作的人群中,回國比例稍大些,包括像我這樣主動想回國的,也有在美國沒找到工作被動回來的。
觀察者網:作為留學生,是不是經常需要應對面試時差的問題?尤其在美國會更明顯。
小M:確實如此,我幾乎所有面試都是在當地時間的半夜進行,有些筆試甚至在清晨六七點。我住的是合租公寓,幸運的是半夜兩三點面試沒吵到室友,但時差確實是個問題。那段時間我調整了作息去適應國內時間,這個過程真的非常艱難,尤其是一些凌晨兩三點進行的面試。可能面試時間很短,但你要在線上等一兩個小時,有時候還會被臨時取消。
觀察者網:可以講講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難嗎?比如海投、筆試難度、面試競爭?
小M:首先,我決定求職方向比較遲,實習經歷少,這點很吃虧。其次,在國外信息比較閉塞,身邊沒什么人可以交流或告訴我該怎么做,尤其在秋招前期,很多行動失誤是因為信息閉塞,對國內就業市場不了解——這可能是一部分留學生或海歸求職者最大的問題。
另外,我性格比較內向,之前沒學過面試技巧,所以面試階段也吃了很多虧。春招的時候,我幾乎每天在小紅書上找面試攻略和經驗學習,在實戰中一次次調整,后來才勉強達到及格線。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信息閉塞,一個人在海外,沒人指導怎么投、怎么做,全靠自己摸索上網找。
我覺得拿到這個offer的運氣成分挺大的。我當時投了一些媒體和互聯網公司的內容運營崗,也都拿到了面試機會,但因為我發揮不太好都沒有通過,因此當時我也很挫敗。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HR主動聯系我,說在求職軟件上看到了我的簡歷,覺得挺適合他們招的公關方向崗位,想跟我約面試。可以說這通電話大大提振了我的自信,也開拓了我的思路,原來我還能投公關方面的崗位,于是我就去投了幾家互聯網公司的公關崗。
面試中他們問我在之前實習的相關經歷,我答得也比較順暢。我覺得一個可以參考的標志是,如果面試中回答順暢,多半能成;如果很多問題需要現想,可能就不太適合——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指標。
觀察者網:你會和身邊其他同期朋友去交流求職的進展嗎?
小M:比較少,因為大家專業不同,投的崗位、方向、行業都不同,能分享的信息非常少。加上我這個專業比較小眾,很多同學都以讀博走學術為主,像我這樣放棄學術的是少數,所以沒什么人能給我求職的經驗或交流。
觀察者網:你在網上接觸信息,會不會受到互聯網上求職焦慮的影響?你是如何化解這種求職焦慮的?
小M:這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周圍的人無法提供信息,我基本上全靠自己上網找,比如小紅書。但這種方式帶來的焦慮是讓你覺得:如果你沒有百分百按照上面的攻略做到,就做不成。我看了很多面試和求職經驗分享,會覺得自己某方面做不到或不如別人,想著做不到完美就意味著失敗。
同時,它既推上岸成功的帖子,也推找不到工作的帖子,交叉起來對我心態影響挺大。后來,我覺得克服這點的方式是需要得到一些正反饋,比如面試通過或得到面試官的不錯評價。但求職過程本身時間長、正反饋少,所以中間會找身邊朋友(有的找到工作了,有的還沒找到)交流傾訴,也因此得到了很多鼓勵。找到的朋友會說“不用擔心,后面一定能找到”;沒找到的朋友會說“你看我也沒找到,我們同甘共苦”——各自的方式對我的心態都有不同的幫助。
觀察者網:在求職這件事上,有沒有后悔沒早點準備的事情?
小M:后悔決定求職方向太遲了。我是在研究生期間才決定找工作,其實本科畢業的暑假和大三暑假完全可以做兩段更長的實習。這樣簡歷會更有競爭力,也能體驗嘗試不同崗位和行業,開拓思路。不像我秋招時只局限在互聯網行業和產品經理崗位,那樣機會會更多。
2025年某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會現場
觀察者網:現在都說就業市場卷、學歷貶值。你在面試時,有沒有遇到過高學歷“神仙打架”的場面?
小M:我參加過挺多次群面,同組的面試者基本都是碩士起步,本科比較少。國內的基本都是頂尖985,國外的英碩和港碩會多一些,美碩相對較少。可能因為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把美國當首選留學地了。我應聘的大部分崗位都會明確寫下學歷的基本要求:國內至少211,國外可能QS排名200以上,苛刻點就是985或QS前100,過了這個線才可能有筆試面試機會。雖然崗位一般都寫本碩皆可,但來面試的都是碩士。
觀察者網:收到offer的時候,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小M:首先,面試的過程感覺挺順利的,所以個人覺得這個offer比較順理成章,沒有很驚喜。但它確實是一份很有競爭力、讓我比較滿意、足以結束求職的offer。當時主要的心情就是如釋重負,從去年9月到今年4月,漫長又痛苦的求職季終于結束了。
觀察者網:對目前還在求職的后輩、同輩,包括Gap后重新找工作的,有什么實用的求職建議可以分享?
小M:我覺得實習經歷很重要。過了學歷關,主要就考察實習經歷是否豐富,以及在面試中能否展現深層次的思考。建議正在準備求職或做實習的同學,一定要對自己過去的經歷做深度思考。現在面試不僅問崗位理解,還會問行業理解和對于未來趨勢的看法,要求挺高的。
在這個愈來愈卷的環境下,強烈推薦大家對自己做過或即將做的實習進行深度思考,這往往是面試的關鍵。另外,在求職過程中,當一個很有把握或很想要的offer落空了,或者一直等不到郵件回復或面試邀請,是很容易被搞心態的。我秋招時就有信心滿滿找了內推的崗位,結果簡歷初篩就被刷掉,這對我的自信打擊很大,個人也消沉了一段時間。但只能說,錯過就錯過了,必須盡快調整狀態投入下一個。所有崗位本質上都是一份工作,很少非它不可。不行就趕緊下一個,不要在一個崗位的失敗上過多停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