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就讀于貴州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這里每年畢業季的招聘會都很熱鬧。
甚至有企業開著奧迪A8來學院招人,打出標語:只要來企業上班,5年以后就能買上這輛車。
對于小東來說,本以為自己會像傳統的采礦工人一樣,辛苦、工作環境差、危險。
但沒想到學校教的技術很新,甚至有點“高級”,未來就業完全沒問題,而這,就是如今職業學校的樣子。
2025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我國現代制造業70%的人才來源于職業教育培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相應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考生涌入職業高中,很多家長心情復雜。
一方面,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以及優質職業高中的增加意味著教育的轉向,曾經“分數至上”的時代慢慢過去,孩子無效的內卷也得到了緩解;
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職高不如普高的思維定勢一時之間也難脫離,職高,仍然被視為孩子們人生中最壞的選擇。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帶著這些疑問,三聯生活實驗室制作了一部紀錄片《小世界》。
在第一集《人生中“最壞”的選擇》中,紀錄片讓那些曾被忽略的職高生站在鏡頭前,訴說他們的故事,回答了職高生群體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讀職校,真的是人生最壞的選擇嗎?職業教育,真的在變得越來越好嗎?
1
就業班和高考班:
職高是什么樣的?
長沙財經學院是湖南當地最好的職業高中,也是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2024年,中考成績剛出來,這所學校門口便連夜排起長隊。連校長自己都震驚——這樣排隊報名的盛況,之前他只在長沙最好的普通高中見過。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這所學校的學生被分為兩類班級——就業班和高考班,兩類學生分屬于不同的樓。
就業班指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畢業就能直接就業的班級,在這類班級里,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并不高:
“就業班的孩子可能確實是要像打地鼠一樣,一個一個把他拉起來,他們上課就會不自覺地趴下去(睡覺)了?!?/p>
但對于高考班的孩子來說,學習的卷卻絲毫不亞于普高的學生。
高考班又叫對口班,和普高的孩子一樣,這類班級的孩子也要參加高考,但他們參加的是對口高考。
普高的學生并不確定自己大學要學什么專業,而職高里面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則從進入職高的第一天起,就確定了自己未來將會學習的專業。
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如果考的好,就能上大學,而即使考的不怎么好,也能上大專。
雖然和普通高考的模式不同,卻并不意味著這是一條上大學的捷徑,為了考上大學,用高考班班主任侯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普高有普高的卷,中職也有中職的卷?!?/strong>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但可能是因為未來學習的專業明確,他們的學習熱情十分充足,到了高三的時候,高考班的孩子中午都不睡覺,只有老師強制他們休息,才會放下書本休息一會兒。
當上職高不再意味著和大學絕緣,今天來到職高的學生們,反而對考本科有著更高的期待。
當問班里的同學想不想上大學,班里的孩子幾乎都舉起了手。
和普高一樣,職高會嚴格管理學生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平常也會查同學們的儀容儀表,校服、?;盏拇┐髑闆r。
但在這里的學生們看來,學校的這些規章制度并非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反而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十分理解學校為了讓學生們考上大學所制定的這些規矩。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在大眾的認知里,職高生意味著不學無術、混日子,很多家長寧愿孩子去上最差的普高,也不是最好的職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被環境“帶壞”。
但等真的走入到職高的環境中才發現,這里的學生也和讀普高的孩子一樣,會為成績和考試而發愁,在職高生中,也會有“學霸”和“學渣”之分,也會有升學壓力。
只是因為和普通高考不是一個賽道,職高生們的升學壓力并不會那么大,你甚至能聽到這里的孩子說:“上學太好玩了,特別的快樂?!?/strong>
而相比較于讀普高的學生來說,職高生的勞動觀念會更強,當同齡人還在對未來一片迷茫時,職高生們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了。
之前,國家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里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原來的以就業為導向變為以升學和就業并重為導向。
長沙財經學院的校長說到:
“比如說水產,中職會告訴你怎么養殖這些水產,到高職就會教你怎么樣把這個水產養殖利益最大化、產值最大化,本科就會去研究更利于生產生活的水產種類,這就是一個中高本貫通的教育。”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的確,如今的職業高中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未來的大門。
它也向我們展示了職業教育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曾經那些關于職業學校的固有印象,或許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重新定義。
2
職高生們的內心世界:
“在這里過得也挺開心”
今天,無數高中生因為學業壓力而患抑郁癥,最后不得不退學或是休學,而和他們比起來,職校的學生們要顯得快樂許多。
就讀于長沙財經學院的小羊,中考成績出來以后,她躲在被子里不敢出來,考不上普高,最后只能上職高這樣一個選擇讓她感到十分惶恐。
剛來職高的時候,小羊很多次想過要回去,但沒想到一年過去了,自己成績不錯,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這里過得也挺開心的”。
她覺得人生或許有時就是陰差陽錯得剛剛好:“如果我中考的時候沒有被篩選掉,在高中我一旦不努力,高考的時候也會被篩選出來,我的下場就會很慘。”
如今在職高的她,對于就業或是升學,都十分的豁達,在小羊看來,去就業也沒什么不好,“去就業有時候還能補貼一點家里,多好啊?!?/strong>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和小羊一樣,在職高讀書的學生們在面對鏡頭時眼睛神采奕奕。
這些孩子和同學總是能很愉快地玩在一起,他們互相開著玩笑,和老師有禮貌的打著招呼,在校園里推推嚷嚷,一起去參加學校的植樹活動和音樂節。
那些校園里久違的笑聲和活力,似乎在職高里面重新回來了。
但這并不代表職高生們就永遠快樂,心理問題在職高生中也會頻發,最為明顯的,就是這些孩子總是會面對一種孤獨感。
除卻那些青少年們都會面對的網絡、現代化帶來的孤獨,職高生們還要面對一種邊緣化的孤獨。
從小,他們并不是那些成績拔尖的孩子,而因為成績差,他們總是被父母、老師、家人視為是壞孩子。
而隨著對他們的不認可越來越多,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就更讓他們越來越想“擺爛”。
他們得不到來自外界的肯定,似乎在父母、老師眼中,自己是可有可無甚至是不重要的。于是,他們被孤獨感包圍。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并且,社會對職高生的刻板印象也總是讓他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偏見。
“職高的學生就是最差的、職業教育就是兜底的、職高學生是什么東西也沒學到的……”
“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也讓這種對成績的偏見波及到了職高生的人品,在大部分人眼中,職高學生是被中考篩選下來的“差生”,是“抽煙喝酒燙頭”、“打架厲害”的“精神小伙/小妹”。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而中國人傳統的升學觀念也讓家長們對讀高中有著一種特殊的執念。
一位送外賣的大叔說到:“小孩讀書就是最重要的,砸鍋賣鐵都要送他上學,說到底還是要有點文化好。”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有一位阿姨高中畢業后就去打工,沒有繼續讀書是她終身的遺憾。這幾十年里,她做夢都是在學校里讀書。因此,“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上普高”,成為了她的愿望。
家長們擠破頭想把孩子送進普高,職高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或者說是“失敗者的收容地”。
在這樣的刻板印象里,職高生們很難獲得來自外界的認可,這也成為他們心理創傷的重要來源。
當然,本質上,職高生的這一心理問題指向的仍是社會的評價標準的問題: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的標準只有一種嗎?
但無論如何,隨著如今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職高生面對的未來也越來越廣,因此,相比較于那些困在高考壓力里的高中生來說,他們要更加輕盈。
并且,他們也在慢慢地和自己“成績不好”這件事和解,他們總是以一種自嘲的口吻說著自己“成績不好,但那又怎樣呢”。
一位職校的男生談及自己的成績,他這樣說到:“學習好不好,跟你人品好不好,那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考得差的話也沒關系,只要不作弊。”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正如職校里的心理咨詢師說的那樣,普通高中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職高的學生,反而擁有著更加廣闊的選擇面。
“來職高,不一定非得奔著考大學,也可以是來學習一門技能。技能與學業雙修,這里不能開花,我那方面就要開花。”
3
“人生夠大,
足以裝下你的小世界”
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同,當人生的起點是職高時,這些孩子的人生遠未“完蛋”,現實的職業教育,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不堪。
在職高里,沒有那么多來自內卷的升學壓力,職高生們一方面期待著能夠通過對口高考考上大學,另一方面也并不懼怕經過篩選后選擇去就業。
對于未來,他們有著更為豁達的職業觀念。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例如在長沙的一所大專里學廚師的幾個女孩,當問到她們最拿手的東西是什么時,她們說:“辣椒炒肉、紅燒肉、蛋炒飯......”
談及未來,她們打算去創業,但這并非遙遠的空想,她們想從最基本的做起,“我們畢業以后還是要先去做一點事,不是直接去創業就行?!?strong>哪怕是去擺攤,她們也能欣然接受。
和那些對于就業焦慮的名校生相比,他們對未來的工作有著更為切實的設想,即使是薪資不高,在他們看來只要肯努力,也是可以慢慢發展的。
“我覺得我對未來不緊張,你看那個燒烤,無論我讀什么專業,我都能去端個盤子,都能養活自己。”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在長沙街頭,一個211畢業、擺攤賣盒飯的女生這樣說到:
“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斷地去找工作,不斷地換工作的一個原因,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去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學習好更重要?!?/strong>
說到底,在這些職校生看來,自己從不缺試錯的機會,而人生也并不只靠“成績”來決定。他們堅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從不是白來的。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職業教育的價值,或許就藏在職高生們豁達而務實的就業觀里:
能通過對口高考升學時,就拼盡全力沖刺本科;而選擇直接就業時,便帶著一技之長扎根崗位。這種“進可升學、退可立業”的從容,本質上也是對“職業無高低”的深刻踐行
最后,當鏡頭里的一位男孩被問到自己有什么愛好時,他說:“我喜歡寫詩”,緊接著,他把自己的詩朗誦了出來:
“重訪橘子洲頭,望尋故人遺跡,粼粼波光,湘江水畔,好一片景色自然,悠悠沉沉,斜陽兩岸,兩朵白云不轉......”
圖片來源:紀錄片《小世界》
職高和普高的分流,并不意味著人的分流,職高生也并不天然就比普高生差,而職業教育也并非就是人生最壞的選擇。
社會常將職高視為“失敗的路徑”,但路徑兩端的青年群體本質相同。他們都在為理想奮力前行,會因挑戰而受挫,亦會在各自軌跡中穩步成長。
職高生并非“篩選后的剩余者”,他們只是選擇了另一個就業和升學的方向,當職業教育逐漸撕掉“兜底教育”的標簽,整個社會對人才評價的體系才能實現重構。
畢竟,人生很大,足以裝下每個人的小世界;世界也很大,足以裝下每個人的不同人生。
參考資料:
[1]南方周末-沒畢業即就業,五年開奧迪A8:當職校生站上綠色風口
[2]三聯生活實驗室-2025最敢拍的紀錄片:上職高有什么可羞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