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反映排污管道堵塞,今天就看到鄉里安排工人清理,這速度比自家修房子還上心!”近日,文英鄉易地搬遷安置點居民李大叔對鄉政府的高效服務贊不絕口。一場暴雨導致部分排污管道堵塞,鄉長第一時間帶隊趕赴現場,僅用一天時間便完成疏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民生小事不過夜”的責任擔當。這正是文英鄉“如我+”中“如我在住”專項工作的生動體現。
民生訴求“零時差”響應
架起黨群“連心橋”
文英鄉以“群眾吹哨、干部報到”機制為核心,通過網格微信群、入戶走訪、意見箱等多渠道收集民生訴求,確保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鄉主要領導多次強調:“安置點是群眾的‘第二家園’,居住體驗是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p>
目前,總投資46萬元的配套設施提升改造項目正全面推進。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加緊修建700米排水溝和150米護坡,解決雨季積水和菜地邊坡問題。同時,170平方米的樓頂防水層改造將徹底解決居民“屋頂漏水”的困擾。項目預計7月底完工,屆時安置點基礎設施將實現質的飛躍。
后續扶持“全周期”發力
繪就安居“新圖景”
文英鄉堅持“我為群眾辦實事”理念,構建“居住有保障、就業有渠道、生活有品質”的后續扶持體系。在“一中心四站”服務陣地內:黨群服務中心的網格員正為居民代辦醫保繳費;就業培訓站的電商技能培訓班傳來陣陣實操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孩子們在“課外畫堂”描繪家園,老人們則在農家書屋靜享閱讀時光。
通過“樓上居住、樓下上班”模式,安置點引入電子加工廠,吸納10名脫貧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均收入達3000元;150KW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超7萬元,全部用于公益崗位和社區維護;66戶搬遷戶通過“微田園”項目免費耕種土地,幸福感顯著提升?!艾F在看病、上學、買菜都方便多了!”搬遷戶蔡陽明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基層治理“沉浸式”服務
激活幸福“新動能”
每晚七點,安置點文化廣場的廣場舞音樂準時響起,而一旁的“鄉愁記憶館”則通過農耕器具和老照片,連接著居民的情感記憶?!拔覀儾粌H要讓群眾得好,更要讓他們過得舒心?!编l黨委書記表示。通過組建廣場舞隊、舉辦“文英村晚”等活動,安置點正從居住社區升級為有溫度的精神家園。
在治理方面,安置點推行“黨建+網格”模式,黨員干部擔任專職網格員,累計解決生活難題50余件,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居民劉遠忠說:“政府把我們的事當自家事辦,住在這里安全感滿滿!”
從排污管道的“及時通”到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文英鄉以“如我+”為抓手,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如今的安置點,正從深山移民聚集地蛻變為鄉村振興的示范點,書寫著民生幸福的嶄新篇章。
作者:鄧山 周小紅
編輯:陳雨軒
審核:李功怡
審簽:楊曉斌
總監制:李啟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