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夜幕下的信陽市新縣卡房鄉老葉塆村潘東組安寧祥和,新擴建的廣場上人影晃動,銀杏樹下笑聲朗朗。
(圖為“晝訪夜談”活動現場 卡房鄉人民政府供圖)
另一旁,一盞明燈,幾張板凳,村民、干部圍坐一起,聊著這幾年村里發生的變化。夏日的晚風輕輕拂過,組長潘茲亮的聲音在夏夜里格外清晰:“錢是小事,關鍵是大家心齊!只有咱們的心齊了,坑坑洼洼的老路能修好,廣場能擴建,更別說這自來水管道和廣場護岸了。”
潘茲亮口中的那條老路,是幾年前潘東組村民心里頭的一個大疙瘩。“要修路,錢從哪來?活兒由誰干?路邊的豬圈牛欄怎么拆?”回想起那時候的擔心,潘茲亮嘆了口氣。
2020年初,作為村里的老黨員,潘茲亮義不容辭挑起重擔,召開村民議事會,同大家伙兒一起商量著解決辦法。
“我是黨員我帶頭”“我們在外地打工,老家的事也是我們的事,錢給你轉過去了”“我們在家平時也就種種田,出力的事交給我們吧”……誰曾想,修路的決定很快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短短一個多月,一條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串聯起組里的家家戶戶。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對修建停車位、擴建文化廣場的需求日益強烈。“那就再‘議議事、出出力’!”有了修路的經驗,潘茲亮聲音更洪亮了。
“建涼亭、擴廣場、劃車位。”這次村民議事會的目標更明確。
“上次修路的好處擺在那兒,大家伙兒干活更有勁了!”村民宋家娥笑著道出了大家伙兒的心聲。如今,在潘東組新擴建的廣場上,老人搖扇納涼,孩子追逐嬉戲,夜晚樹下圍坐閑話家常,一派寧靜祥和。
夜色漸深,話題繼續。潘茲亮掰著指頭盤算著近期的群眾訴求:“咱村的自來水管網有些老舊,該換了,廣場護岸要是再擴建半米就更安全方便了。”
“我們可以出力,但自來水管道、水泥這些材料是個難題……”潘東組的村民期盼著鄉里能夠給予支持。
群眾有訴求,政府有回應。當晚,卡房鄉立即將潘東組群眾訴求列入“晝訪夜談”意見清單,并將該工程納入“民生實事清單”。目前,管道、水泥等材料均已到位,村民已自發組織施工建設。如今,在卡房鄉,黨委政府聚焦關鍵資源保障,基層組織負責協調動員,群眾主體投工投勞,一套清晰的民生實事辦理閉環已然形成。
老葉塆村潘東組的實踐僅僅是卡房鄉通過“黨建+自治”夯實基層治理的一個生動縮影。特別是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卡房鄉緊扣“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鄉賢助力、群眾參與”工作主線,構建“晝訪夜談+實地走訪”的民意征集機制,系統梳理群眾出行、安全飲水、農田水利、居家養老等民生痛點難點問題,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
“接下來,我們將以更實的舉措、更暖的服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鄉村振興路上奮力書寫更加溫暖的民生答卷。”卡房鄉主要負責人表示。(通訊員:聶建武 王麗君 胡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