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人說,“四大天王的誕生,意味著香港樂壇的落寞。”
這么說有沒有道理?
恰如天黑天光、日沉月升,世上總有正反、硬幣總有兩面,言論的本質,是認知、立場、思考和結論的總和。
比如上面這句話,對耶,錯耶?
思考很有趣。
香港樂壇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
眾所周知,1972年許冠杰自己作曲的那首《鐵塔凌云》,被認為是粵語流行曲的開山之作,他也同時是第一個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
但如果要談到粵語歌壇的熱鬧,恐怕要從譚詠麟統治樂壇的時代開始。
也很有趣,在八十年代“爭霸”的譚張年代,與九十年代雄霸香港樂壇的四大天王年代,其實有某種異曲同工的意味。
然而,為何前者被認為是百花齊放,后者則被一些人認為,“意味著香港樂壇的落寞”?
比如李克勤就說過,“誰不想當天王?”
真相究竟是什么?
先論譚張。
到了1984年,譚詠麟步入全盛期,張國榮開始崛起。
我們將“譚張”視作一個整體,看看自1984年至1987年這四年間,他們在整個香港樂壇的頒獎典禮上,拿走了哪些獎項,又留下多少余地,給了其他男歌手。
1984年,二人拿走六個金曲名額,譚詠麟并獲CR Song Awards最佳男歌星、CR Song Awards 全年最佳大碟、最受歡迎男歌星和金曲金獎。
1985年,二人拿走七個金曲名額,譚詠麟并獲IFPI大獎、最受歡迎男歌星和金曲金獎。
1986年,二人仍占七個名額,譚詠麟并獲CR Song Awards最佳男歌星、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張國榮首奪金曲金獎。
1987年,二人繼續占據七個名額,譚詠麟并獲IFPI大獎、最受歡迎男歌星和全年銷量總冠軍獎,張國榮獲金曲金獎和全年銷量冠軍大獎。
這四年里,有老將許冠杰、關正杰、鐘鎮濤、林子祥和羅文,與他們同時代的陳百強,以及新人張學友和呂方在列。
八人、四年,二十七個名額。
再看四大天王。
說起這四個人,總會有一部分人說,劉德華和張學友拿金曲獎最多,黎明要弱一點,郭富城在四人中墊底。
但又有幾人考慮過一個問題,劉、張哪年出道,郭、黎又哪年出道?
甚至還有一個問題,當郭富城攜紅爆華語樂壇的威勢,于1992年年回到香港,終結樂壇“三劍客”封號,力促四大天王年代誕生的此刻,他首發了自己第一張粵語專輯,而張、劉、黎三人,各自已經發了多少張粵語專輯?
彼時,張、劉已經踏足樂壇第八個年頭,黎、郭才僅第三年,郭富城則還只是粵語歌壇新丁。
不過毋庸置疑,郭、黎二人,以不可擋的人氣、偶像力、才藝和市場銷量,抹平了履歷上的差異,與兩位前輩并肩而立。
這當然是另外一個話題。
回到正題。
1993年,四人正式開始了樂壇的角逐。
截至1998年。
他們壟斷了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金曲金獎和最受歡迎廣告歌曲金獎。
全球華人至尊金曲和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這兩個歌曲頂級大獎,共計十二屆,四人拿走其中七屆。
金曲獎名額,兩大頒獎禮總計122個,四人共拿走59個。
這六年間,其他登臺拿獎的男歌手,不考慮樂隊組合,計有巫啟賢、周華健、許志安、鄭伊健、古巨基、陳奕迅、蘇永康和李克勤等。
九人,六年,二十二個名額。
可結論否?
說到資源和獎項的壟斷情況,大獎的壟斷層面,二者相差仿佛,若論及對金曲名額的占比,四大天王明顯要更嚴重一些。
沒辦法,以四對二。
這恰好就是“解題”的關鍵。
其實無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譚張,還是下一個十年的四大天王,都呈現出來一種“絕對統治”樂壇的狀態。
區別在于,四個人分大獎,比起之前兩個人分,要更為痛苦,也更為激烈。
但為何會有前述觀點和錯覺?
很簡單。
以影響力來講,譚張雄霸香港樂壇,而四大天王則打開了華語樂壇的大門,不但橫壓香港,更將影響力版圖,拓展至了整個亞洲乃至世界。
即便要論名曲經典,不用懷疑,四大天王也一定更占優勢。
但當四大天王當真淡出樂壇,大家想象中的百花齊放并沒有到來,反而徹底陷入了沒有巨星的“真空”。
當年,四大天王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接班了譚張。
如今卻無人接班四大天王。
所以,四大天王的誕生,重新定義了香港樂壇,并登上了巔峰,一覽眾山小,而他們離場之后的落寞,只是香港樂壇再無英雄而已。
這就是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