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中,往往在戰斗緊要關頭的時候,指揮員一聲大吼:“同志們跟我上!”隨即所有人上刺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而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聯和德國兩個龐然大物,他們之間的交戰好像就是沖鋒槍機關槍掃射,火炮齊鳴,裝甲洪流對撞,戰機長空廝斗。對于兩個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來說,白刃戰似乎已經離他們遠去了。其實不然,在錯綜復雜的戰場上,擁有再多的速射武器,也無法避免短兵相接。
那么蘇德戰場最熱門的冷兵器是什么呢?答案是“工兵鏟”。工兵鏟似乎是一件“非戰斗工具”,卻在實戰中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工兵鏟能劈能刺能擋,且威力極大,一擊便可致命。蘇德雙方對工兵鏟肉搏都給予了很大重視,都編寫了工兵鏟近戰教材。其次,發達的工業制造使得蘇德雙方能裝備大量質量優異的工兵鏟。
工兵鏟絕不是一塊鐵片加一根木棍的簡單組合,對一個國家的工業制造水平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士兵們常用做法是給工兵鏟開刃,其鋒利程度可以砍下樹木,用在人體上更是綽綽有余。有經驗的老兵可以一鏟削掉敵人半個腦袋,更有甚者能將對手的半個身子都劈掉。
《拯救大兵雷恩》中,有段德國兵與美國兵在閣樓肉搏的場面,力氣大的德國兵用匕首殺了美國兵,這一幕,如果發生在塹壕,德軍的武器就更加威猛。
德軍的工兵鍬,結實、鋒利、長短適中,乃挖戰壕、砍腦殼之利器。
著名的一戰小說《西線無戰事》里,有一段經典臺詞:“不要用你的刺刀,那樣會卡在敵人的肋骨里,當你拔出來時你也已經死了,你應該用你的鍬對著他的脖根那么來一下,他的腦袋就搬家了。”
一戰時有大量的塹壕戰,德國軍鍬是塹壕格斗的大殺器,因為在狹窄的戰壕里,不利于步槍裝上刺刀的發揮,因為那樣太長了,在戰壕里礙手礙腳,連轉身都不方便。這時候工兵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不長不短剛剛好,靈活自如威力大,前可刺側可劈上能拍還能擋,而且,一旦砍到要害,絕壁是一招制敵。
而同時期的中國戰場上為何沒有大規模使用工兵鏟格斗呢?很簡單,中日雙方都十分重視刺刀的刺殺訓練,日軍基本人手一把刺刀,中國軍隊沒有刺刀的則配備了大量的大刀。白刃格斗基本用這兩種武器,自然也就沒有工兵鏟的事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