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家里的老大,他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毛澤民,一個毛澤覃。
毛澤覃生于1905年,比大哥小12歲,所以毛主席對這個弟弟格外喜歡和照顧,父母去世后,毛主席帶著弟弟出去鬧革命,很多年都沒有回到故鄉。
毛主席和這個弟弟的感情很好,但關系再好也有生氣的時候,建國以后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回憶起這個弟弟,遺憾地說:“以前我和他吵架,我生氣了就要打他……”言語中,是無限的遺憾。
手足相連,革命同行
在毛家這一輩中,毛澤覃年齡最小,深受父母溺愛,天性機靈、淘氣,膽子大,父母和二哥澤民都有些管不住他,唯有大哥毛主席能讓他乖乖聽話。
少年時期的毛澤覃,在大哥毛澤東的影響下,逐漸開闊了眼界,萌生了革命的理想。1918年2月,毛澤覃隨大哥到長沙讀書,從此踏上了與大哥相似的革命道路。1923年,毛澤覃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他輾轉多地,積極投身革命工作,先后在常寧、廣州、武漢等地從事工人運動和黨的相關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進入低潮。毛澤覃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11軍2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后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同年冬天,他肩負著重要使命被派赴井岡山與毛澤東聯絡,為朱毛紅軍會師奠定了基礎。
1928年4月,在毛澤覃的積極聯絡下,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軍與青年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寶貴的力量,而毛澤覃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井岡山時期,毛澤覃在大哥的身邊,參與了多次戰斗,逐漸成長為紅軍的一名優秀指揮員。他先后擔任遂川縣游擊大隊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31團3營黨代表等職,在龍源口等戰斗中表現英勇,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兄弟倆在為革命并肩戰斗的過程中,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偶爾也會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爭執。
1930年,國民黨調集10萬兵力試圖“圍剿”中央蘇區中部,敵師張輝瓚部向永豐縣龍崗和君埠進攻。當時,毛澤覃擔任中共贛西南后方辦事處主任,駐扎在君埠,負責籌糧籌款、征兵等重要任務。
毛主席率領紅軍總前委領導機關向君埠進發時,看到兩個紅軍戰士強行拉著一個青年去當兵,心中十分生氣。
當得知這是毛澤覃派他們所為,是因為征兵任務重才出此下策時,毛主席更是怒不可遏。
毛主席專門讓人找來毛澤覃問話,見到毛澤覃后,毛主席厲聲質問:“怎么能不遵守紀律呢?”毛澤覃一開始并不認錯,兄弟倆為此大吵起來。盛怒之下,毛主席拍桌子,甚至抬手想要打毛澤覃。最終,毛澤覃見大哥如此生氣,才連忙承認了錯誤。
有人說,看似是兄弟間的沖突,但實則反映出毛主席對革命紀律的嚴格要求,以及作為兄長對弟弟的殷切期望。
在父母去世后,毛主席不僅是毛澤覃的哥哥,更像是他的“父母”,肩負著教育和引導弟弟的責任,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
留在贛南,壯烈犧牲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踏上長征之路,而毛澤覃則奉命留在蘇區,與陳毅等同志一起,領導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此時的中央蘇區,面臨著敵人殘酷的“清剿”,形勢極為嚴峻。國民黨軍所到之處,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圖將紅軍和游擊隊斬盡殺絕,徹底消滅革命力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毛澤覃率部轉戰于閩贛邊界的崇山峻嶺之間。
他們風餐露宿,以竹筍、野果充饑,用茅草、樹葉當被,生活條件之惡劣難以想象。然而,面對敵人頻繁的軍事進攻和殘酷的經濟封鎖,毛澤覃始終保持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帶領留守紅軍戰士,不斷尋找戰機,頑強地打擊敵人
1935年4月26日,毛澤覃率部在江西瑞金紅林山區被國民黨軍包圍。關鍵時刻,他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果斷指揮部隊與敵軍展開激戰,全力掩護部隊和游擊隊員突圍。
在戰斗中,毛澤覃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不幸身負重傷,但他仍堅持戰斗,拒不退縮。最終,一顆子彈穿透了他的胸膛,這位年輕的紅軍將領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毛澤覃犧牲后,敵人從他的身上搜出了毛主席和朱德的照片,還有黨證,才確定了他的身份。為了“炫耀”,他們還登了報紙。而此時的毛主席,正率領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歷經千難萬險,尚未得知弟弟犧牲的噩耗。
直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毛澤民從一部繳獲的敵電臺中,聽到了毛澤覃犧牲的消息,才趕忙將此事告訴了大哥毛主席。
毛主席悲痛萬分,他想起母親病重時,曾把自己召到床前,專門交代一定要照顧好小弟,如今小弟犧牲,他深感自己沒有盡到當大哥的責任,不禁黯然神傷,對二弟毛澤民悲嘆道:“我沒有盡到當大哥的責任啊!”
五次懷念弟弟
毛澤覃的犧牲,成為了毛主席心中永遠的痛。此后的歲月里,毛主席多次回憶起與毛澤覃相關的往事,每一次回憶,都飽含著對弟弟的深切懷念和深深的愧疚之情。
第一次回憶,是毛主席向周恩來、朱德等同志說起當年與毛澤覃的那次爭吵。他責怪自己當時態度太生硬,個性太強,沒有耐心細致地對弟弟進行教育,未能以更溫和、更合適的方式讓弟弟認識到錯誤。
在毛主席看來,作為兄長,本應給予弟弟更多的理解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發脾氣,他為自己的急躁而深感內疚。
第二次是在1955年授銜時。當時,有人提及如果毛澤覃還在,以他的軍事才能和為革命做出的貢獻,或許可以成為毛家的一個將軍。
聽到這番話,毛主席心中悲痛不已,毛澤覃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現在眼前,他想起弟弟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姿,想起兄弟倆一起為革命奮斗的歲月,可惜弟弟早已犧牲,無法親眼見到這榮耀的時刻,也無法享受革命勝利帶來的成果,一股難以言表的悲痛涌上心頭。
這個場景在電影《1955開國大授銜》中有體現,有人說,如果毛澤覃不犧牲,以他的能力評為一個上將是完全沒問題的。這是多么的遺憾啊。
第三次是在1959年,上海召開黨的八屆七中全會。會議期間,當毛主席講到黨的民主生活時,他的思緒不禁回到了多年前與毛澤覃爭吵的那個場景。他感慨地說:“他不聽我的,我也沒有說服他,我當時急了,大發脾氣,揮拳就要揍他。”
毛主席深知,在革命隊伍中,應該依靠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溝通和說服才是正確的途徑,而自己當年的沖動行為,不符合黨的民主原則,也未能真正讓弟弟心服口服,這成為了他心中一直耿耿于懷的事情。
第四次,是在一次散步時。陪在毛主席身邊的秘書田家英,還是第一次聽到毛主席講兄弟間的這些事情。
毛主席動情地說:“我的弟弟是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受了我的影響參加了革命,吃了很多苦。但他在與我爭吵時,我卻動手打他,實在太不應該。”
從毛主席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弟弟的高度認可和贊揚,同時也能體會到他對自己當年行為的深深自責。毛澤覃為了革命事業,追隨大哥的腳步,歷經艱難險阻,最終獻出了寶貴生命,而自己卻在弟弟犯錯時未能好好教導,反而動手,這讓毛主席內心充滿了愧疚。
第五次回憶,則是在廬山會議期間。毛主席在寫下《七律?登廬山》后,又坦誠地作了自我批評。他再次提及了與毛澤覃的那次爭吵,認為自己當時的做法過于魯莽,沒有展現出兄長應有的包容和耐心,也沒有遵循黨的工作方法和紀律要求。
毛主席以一貫的自我批評精神,反思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過錯,可見毛澤覃的犧牲以及當年的那場爭吵,在他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記。
毛澤覃的犧牲是光榮的,成就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但在大哥毛澤東的心中,弟弟始終是那個需要他照顧的親人,是與他并肩作戰的戰友。弟弟的離去,讓他悲痛萬分,而當年的那次爭吵和自己的沖動行為,更是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遺憾。
毛主席對毛澤覃的懷念,不僅僅是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對一位優秀革命戰士的敬重,對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的銘記。
那一次爭吵,那一聲斥責,那看似嚴厲的管教,實則是兄長對弟弟的關心與愛護。在殘酷的革命戰爭年代,紀律是革命勝利的保障,毛主席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對弟弟的錯誤絕不姑息,即使是面對自己的親人,也依然堅持原則。
而毛澤覃,雖然當時可能心中有些委屈,但他也明白大哥的良苦用心,更明白革命事業的重要性。他們兄弟二人,以不同的方式,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為革命犧牲的親人
其實,毛家為中國革命所做出的犧牲,遠不止毛澤覃一人。毛澤民,這位同樣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長期負責黨的經濟工作,為保障革命經費和物資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1943年,毛澤民在新疆被反動軍閥盛世才逮捕殺害,壯烈犧牲。
楊開慧,毛主席的結發妻子,她堅定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業,在毛主席投身革命后,獨自承擔起照顧家庭和從事地下工作的重任。1930年,楊開慧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殘酷刑罰,她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年僅29歲。
毛楚雄,毛主席的侄子,是毛澤覃的兒子。他繼承了父輩的革命精神,年少時便投身革命。1946年,毛楚雄在隨部隊轉戰途中,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隨后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還有毛岸英,毛主席與楊開慧的長子。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毛岸英主動請纓赴朝作戰,在一次美軍空襲中,為了搶救機密文件,不幸壯烈犧牲,將年輕的生命獻給了抗美援朝事業。
這些親人的離去,對毛主席來說,是一次次沉重的打擊。但他始終將對親人的悲痛之情,深埋在心底,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
還是那句話,毛主席也是普通人,他有著七情六欲,有著對親人深深的眷戀和摯愛。
然而,在國家大義和民族命運面前,他毅然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展現出了一位偉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無私胸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