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林 風
近日,有媒體曝光了黃牛搶票產業鏈條。如今,很多黃牛都已經不采取人海戰術,而是自動化搶票。有手機應用能模擬真人操作,瘋狂點擊購買按鈕,比人手快,還能不間斷搶票。此外,科技黃牛還有“速通插件”,通過黑客技術,繞過中間步驟、提前進入支付頁面,甚至能抓取后臺數據庫信息,突破平臺驗證機制,瞬間完成下單。
近年來,不少消費場景已推行實名制購票、限次限購、強化核驗等辦法,“黃牛”活動的空間,被大大壓縮。然而,諸如演唱會、熱門旅游景區、看病就醫等領域,仍是“黃牛”異常活躍的地方。這是因為,這些領域與民生、文體和消費需求直接掛鉤,資源相對有限但囤票賣票的利潤卻很可觀。不少“黃牛”鋌而走險、瘋狂牟利。就在前不久,南京市公安局就摧毀了3個“黑客黃牛”團伙,揭開了“黃牛”與“黑客”聯手搶號的黑色產業鏈。今年以來,多地相關部門也展開了對“黃牛”的執法打擊,并取得良好成果。
打擊治理風聲日緊,“黃牛”為何還敢蠢蠢欲動、作亂伸手?究其因,“黃牛”及其依賴的工具升級了,進化為了更易隱身的科技“黃牛”。一方面,“黃牛”搶票搶號的科技手段更加豐富且隱蔽。如新聞報道,不少自動化手段被用上,且還能通過“速通插件”和黑客技術,突破平臺驗證機制下單,搶票頁面背后通常上演毫秒級“攻防戰”。另一方面,“黃牛”依賴的黑色產業鏈也在與監管捉迷藏,升級反打擊經驗。“黃牛”本身只是鏈條上的一環,除此外,還有諸如技術、搶手團隊、設備供應商等“數字化團伙”。打掉一個“黃牛”,其他“黃牛”很可能又會冒出來。
屢屢催生“秒光”“秒沒”、層層加價的科技“黃牛”,其存在不僅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更破壞市場公平、透明秩序,嚴重影響消費質量和體驗。尤其是,對于患者看病就醫而言,科技“黃牛”搶囤專家號,無異于以“黑”技術手段直接威脅公眾利益。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中明確提出,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惡意搶票囤票、“黃牛”倒票等行為。可見,無論“黃牛”有多少科技傍身,對其的打擊治理,決心和力度只會更大。
打擊治理科技“黃牛”,尤為考驗治理智慧和耐心。一方面,相關部門需守土有責,及時追蹤科技“黃牛”表現出的新特征、新變化,有針對性地升級打擊治理的思路與手段。另一方面,票務平臺、景區和醫院等單位機構,不妨進一步提升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完善票務工作的驗證機制,盡可能壓縮科技“黃牛”亂伸手的空間。此外,互聯網不會沒有蛛絲馬跡。針對科技“黃牛”暴露的線索,相關部門、平臺和企業,不妨建立起日常協作機制,運用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發現的疑點及時溝通,在嚴厲打擊治理之時,更側重從“挖線索”轉化為更深脈絡的“打團伙”“斷鏈條”。
暑期消費熱浪來襲。一個公平、健康的市場環境,不容科技“黃牛”肆意作祟。技術升級、嚴格監管、完善機制,不斷壓縮科技“黃牛”生存的空間,還市場一片清朗有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