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協議敲定后,關稅戰或將要告一段落了,特朗普的訪華計劃被曝出。特朗普態度大轉彎,其實可以看作特朗普敗了,不過他敗得不冤,甚至能說是意料之中,畢竟中國8年前就開始布局。
近期美國不斷吹噓與中國的倫敦會談協議框架已經敲定,似乎對美國來說代表著一項“重大勝利”。然而,美國分明是被中國的稀土制裁打疼了,不得不多次來求中國放寬限制,才有了倫敦談判和協議框架。
更要讓美國頭疼的是,中國雖說同意了美國的請求,不過要怎么出口稀土,還是中國說了算。當然,這個現實特朗普心里是清楚,吹兩句只是為了穩住選民,不然也不會轉頭就被曝出即將訪華,還要帶商界代表一起來,可能準備談一筆大生意,像2017年那樣的千億美元大單。
威逼利誘對中國都不起作用,只有與中國談合作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關稅戰中美國已然失敗。不過特朗普敗得倒也不冤,中國早料到有今天,8年前就做好了準備。
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方代表在談及中國經濟如何應對外部沖擊,如何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時提到,對于美國關稅戰這種外部沖擊,中國起碼準備了8年。8年里,中國先發展好自身,辦好自己的事,才有足夠的底氣對美國做出強有力的回應。
8年準備并不夸張,應該說中國的眼光相當長遠。中國的經濟在發展中,世界也在變化,隨著中國的實力不斷增強,不可避免地會擠壓原來在世界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國家的空間。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對這種潛在的競爭感觸更為明顯。
回顧中國發展的歷程能發現,中國雖然有龐大市場和潛力巨大的生產能力,但相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技術、產業鏈和經營環境都較為落后。因此,中國在積極融入世界市場的過程中,也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國內,正如達沃斯論壇上中方所講述的,“改革”和“發展”是中國的應對之道。
要知道,美國曾經也是商品出口大國,但后來經濟逐漸脫實向虛,金融業慢慢主導起美國經濟。加上科技發展帶來的泡沫,制造業實業等傳統行業在新時代下變得不再受重視。美國又要維持它的美元霸權地位,最終轉向了消費型社會。
這樣的社會最大特征是,它自身的生產能力無法支撐美國的龐大市場,同時為了讓全世界的美元流通起來,美國會購買來自全世界的商品。而這樣的美國會滑向什么樣的結局?大家看到特朗普上臺后實行的一系列措施后,心中多半已經有了答案。
美國的內部矛盾在發展中越來越嚴重,嚴重到特朗普等人可以輕松利用民眾的不滿,得到石油等傳統行業金主的支持,最終走向總統的寶座。這些中國多半早已預料到,美國必然會在未來對中國下手,會試圖改變全球供應鏈,強行塑造新的貿易規則。
在這樣的沖擊下,中國不能過分依賴全球化,將供應鏈分散在世界以減少成本。相反,重要行業的供應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從原料到商品都得靠自己完成,實現內循環才能應對得起外部的沖擊。
中方代表提到,中國應對關稅戰至少準備了8年,這期間對美國出口的貿易額已經從20%下降到14.2%,盡力去美國化,使貿易多元化。并且在新型行業上繼續加速,比如美國現在一直拿芯片卡脖子來威脅中國,但這最終只會刺激中國補齊芯片產業鏈,將外部壓力轉變成產業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動力。
從這些方面來講,特朗普4月挑起關稅戰開始,就注定不會成功。美國不僅是中國的對手,也對中國發展有相當重要的警示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