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可都知道特朗普有多難搞,總是說變就變。
這次特朗普似乎真的“說話算話”,主動讓步,簡直太難得了。
美國政府正式取消了對中國乙烷出口的限制,8艘此前滯留在墨西哥灣的運輸船,獲準啟航,正連夜駛向中國港口。
乙烷限制解除,運輸船連夜出發
此前中美達成了貿易協議框架,之后的問題就只剩下了能不能準確落實到位。
本來大家都覺得特朗普總是“說話不算數”,習慣“出爾反爾”。
信譽這一方面,不是太讓人滿意。
但是這次面對中國,好像真的變了。
據報道當地時間7月2日,美國商務部向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和Energy Transfer致函。
這兩家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乙烷生產和出口商。
信中明確表示,撤銷對中國乙烷出口的許可限制,允許這兩家公司恢復與中方的能源交易。
隨著與中國的貿易戰休戰,美國取消了對芯片設計軟件和乙烷的限制
乙烷是輕質碳氫化合物,廣泛用于化工生產,尤其是乙烯制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乙烯消費國,而美國的乙烷出口中,將近一半的出口量是運往中國的。
此前的限制措施,令這些運輸船滯留在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動也不能動。
這些船上儲存著超過數十萬噸乙烷,原本準備6月初就交付中國買家。
如今,禁令一解,8艘滿載乙烷的液化船被批準啟程,預計將運往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
這一舉措也被視為中美貿易 “休戰” 正在按計劃推進。
中美之間的能源合作,暫時回歸正軌。
對于中美兩國相關從業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
從紙上協議到實際出貨,這是特朗普首次“落地執行”
這次放行,并不是孤立事件。
中美兩國經貿團隊曾于 6 月 9 日至 10 日在倫敦舉行經貿會談,就落實兩國元首 6 月 5 日通話重要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框架達成原則一致。
6 月 27 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經批準,雙方進一步確認了框架細節,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將相應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不過,協議簽得再漂亮,市場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落地。
現在,乙烷的放行,成為中方判斷美方執行誠意的關鍵“樣本”。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特朗普政府的動作幾乎沒有拖延。
一邊簽協議,一邊取消限制,兩個動作在不到一周內完成。
這在特朗普以往的對華政策中,實屬罕見。
不僅是能源,EDA軟件出口也同步放開
能說明特朗普說話算話的,不只是乙烷液化船的放行。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也出現明顯松動。
7月3日,據央視和彭博社消息,美國商務部撤銷了對EDA軟件對華出口的限制。
這涉及全球三大芯片設計軟件商: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楷登電子)、西門子EDA。
EDA是芯片設計的核心工具,被稱為“芯片之母”。
美國此前將EDA納入出口管制清單,限制這三家企業向中國客戶提供服務、更新軟件、甚至連技術支持都被暫停。
這一限制,一度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形成巨大沖擊。
新思科技于 7 月 2 日收到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來函,通知基于 2025 年 5 月 29 日收到的限制令所實施的對華出口管制措施現予以撤銷,即時生效,目前該公司已恢復對華供應。
楷登電子和西門子也已收到解除對中國出口限制的通知,西門子已恢復中國客戶對其軟件和技術的完全訪問權限。
受此消息影響,股市立即做出反應,新思科技股價漲幅接近7%,Cadence漲超5%。
這是市場對中美科技松綁的正向反饋,也顯示出企業早已對技術“脫鉤”感到焦慮。
可以看到,特朗普最近在涉華問題上,與之前相比“老實”得堪稱判若兩人。那個口無遮攔、出爾反爾的特朗普,似乎暫時消失了。
特朗普公開否認“單方面網絡攻擊論”,釋放信號明確
就在政策松綁的同時,特朗普在輿論上的表態也發生轉向。
6月29日,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
節目中,主持人瑪麗亞?巴蒂羅莫聲稱中國“竊取知識產權”“發動網絡攻擊”,質疑美國為何要與中國談判并信任中國。
但特朗普的回應出人意料。
“你不覺得我們也對他們做了同樣的事情嗎?”他在鏡頭前這樣反問。
他還表示“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這是一個骯臟的世界”。
主持人語塞,話題終止。
這是特朗普首次在主流美媒中,否定“中方網絡攻擊論”,同時暗示美國也并不清白。
該言論也被《獨立報》等多家外媒報道。
有不少人分析認為,特朗普這可能是在為自己未來的訪華鋪路,在制造“低沖突氛圍”。
畢竟在過去數年中,他曾因“病毒言論”“華為制裁”等多次在中國問題上高調挑釁。
現在想要重啟對話,必須從修復信任開始。
日韓印三國不再站隊,特朗普被迫戰略回調
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在亞太的盟友已不再愿意繼續為“圍堵中國”站臺。
據報道此前石破茂表示在與美國政府的關稅談判中,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會急于達成協議。
現在趕上日本鬧米荒,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他很想幫助日本解決問題,但日方卻以“不希望在貿易談判中犧牲農業”為由拒絕。
對此,特朗普強調暫時不打算取消對日本汽車25%的關稅制裁,如果日本拒絕購買美國大米,那么額外加征的關稅也會增加。
石破茂卻繼續諷刺美國稱,“與其加征關稅,不如通過貿易來維護國家利益。”這顯然是要和美國硬剛到底了。
印度的轉向也極具象征意義。
5月初,印巴邊境發生沖突,美方保持冷處理態度。
隨后,印度提起世貿訴訟,擬對美出口商品加征反制性關稅。
原本特朗普希望與莫迪聯手壓制中國,現在卻演變成美印之間的矛盾公開化。
而韓國新總統李在明則更明確表示要修復對華關系,拒絕充當對抗前線。
這一連串的外交松動,讓特朗普察覺到戰略壓力。
在失去外圍支援的情況下,重啟與中國的合作,成了他不得不考慮的選項。
對華放松不是“姿態”,而是“投資”
在這個節骨眼上,放行8艘乙烷運輸船,既是向中方釋放善意,也是向美企“還債”。
能源公司此前因出口停滯,損失上億美金。
EDA企業則陷入營收斷層、資本市場信任危機。
現在,特朗普通過“松綁”重新凝聚企業支持。
這是他慣常使用的商業手段——先制造緊張,再釋放機會,掌握談判節奏。
但這次不同的是,中國不再隨之起舞。
對于美方的讓步,中國官方態度一向謹慎。
中國商務部在涉及中美合作的回應中,一貫強調 “依法審批”“平等互利” 的原則。
中方的底線清晰明確:行動比表態重要,機制比談判更穩。
合作的基礎是互信,互信的基礎是履約。
目前的放行,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
中美關系正在經歷一次溫度微調。
特朗普這次“說話算話”,不完全是信用回歸,而是利益驅動下的被動修正。
企業在等市場,選民在等就業,他必須回應。
而中國,只做該做的,不說不該說的。
正所謂:風不定,人心難測,落子無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