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 名家名著
碑林尋真,墨魂重光
《金熙長臨碑字帖叢書》薦讀
十八載林泉淬煉,金熙長先生攜《臨碑字帖叢書》重磅歸來。
這不僅是一部字帖,更是一場顛覆性的書法尋真之旅。叢書以“還原古碑未刻時”為圭臬,破譯千年石刻密碼,直抵書丹者揮毫剎那的生命律動。
金氏以深厚學養自設“書源、時代、書風、心境”四重門檻,運用“三位一體”考據法,復活碑文神韻,其考識成果遠超前人。獨創“真陽筆法”,于線條間演繹陰陽太極,追求雄渾豪邁與山林清氣,是對匠氣書風的美學救贖。“三重臨摹法”階梯遞進,打通書體壁壘,引導學人由形入神,從“楷從隸出”等實踐中體悟書學真諦。
超越技法,叢書更承載文化基因重塑之志。金熙長倡導“寫大字立大志”,以“清、遠、沉、亮”四品書風涵養人格,融儒釋道精神于筆墨,使書法升華為修心載道。此叢書將冰冷碑刻還原為可呼吸的生命體,是書法教育的范式革新,更是重續中華美學基因的弘毅之作。其力雖微,其志深遠,值得每一位書道求索者珍藏體悟。
(編者)
碑林尋真:《金熙長臨碑字帖叢書》與書法教育的范式革新
在深圳特區初創的風云年代,金熙長(原名金龍)曾是書壇的拓荒者——八十年代初任中大書法社社長,后在香港中大舉辦個展,九十年代初在深圳大學中文系開設《大學書法》課程……然而盛名之下,他卻選擇隱入山林十八載,閉關研磨碑帖。而今問世的《金熙長臨碑字帖叢書》(計劃百冊),正是這段修行結出的碩果。這套以“還原古碑未刻時”為核心理念的巨著,不僅顛覆了傳統碑帖教學模式,更在當代書壇掀起一場靜默的革命。
一、破壁:
從石刻拓片到筆墨原境
歷代碑帖出版多翻印原碑拓片,然歷經風化侵蝕,原石早已神韻凋零。更甚者,電腦修復等技術濫用使碑刻“面目全非”。金熙長直指此弊,提出“還原古碑未刻時”的創見——追溯書丹者揮毫瞬間的生命律動。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自設四重門檻:
書源高遠正宗:
以商周金文為宗,以兩漢摩崖為體,以張芝索皇為友,以兩朝名碑為賓。提倡對著漢隸帖而寫楷書,主張學草書不要千篇一律學二王,而從漢隸漢簡化行草。
時代精神溯源:
臨古碑名帖,必研其時代歷史人文民風,如寫漢隸須如何思量兩漢歷史文化,再如何氣象兩漢摩崖石刻;
書風規律解構:
將碑刻分為“風”(民間墓志的野逸)、“雅”(廟堂碑刻的端方)、“頌”(摩崖石刻的莊嚴)三類,剖析其筆法基因;
創作者心境體察:
主張“今人能為古人事,書者當知作者心。”如臨《瘞鶴銘》時,就得揣摩作者陶弘景當時的心。了解作者人生經歷及學術主張,再入作者修真之境,方得仙家玄機與意趣,重現“未入石”前的筆墨氣韻。
這種“三位一體”的考據法,使《石墻村村碣》等古碑的殘缺文字得以補全,金氏考識字數較清人增加25%,讓沉睡的碑文重煥生機。
二、真陽:
筆鋒下的美學救贖
面對當下書法教育中匠氣彌漫、創新匱乏的困境,金熙長以“真陽筆法”開出解方。這種筆法崇尚雄渾豪邁之氣,追求線條中的陰陽辯證:
筆中有太極:
臨《瘞鶴銘》“微”字雙人旁,一撇向下取勢,一撇抱圓向上,暗含陰陽互濟;
線藏剛柔變:
“歲”字戈鉤似曲還直,如屋漏痕般凝重而自然;
墨顯仙家氣:
其自撰聯“天覆地載,日轉星移”,以篆籀筆意寫榜書,渾樸中透出山林清氣,徹底跳脫“展覽體”的浮華窠臼。
他痛陳:“教孩童將字寫死,實乃誤人之舉”,真陽筆法正是對僵化技法的美學反叛——用激蕩的線條喚醒創造本能。
三、階梯:
三重臨摹教學法的革新
叢書獨創“分階臨摹體系”,以《瘞鶴銘》為例:
初級版:
弱化剝蝕痕跡,明晰結構,為初學者筑基;
中級版:
保留金石趣味,引導進階者體味刀筆交融;
高級版:
以道家真陽筆法寫仙家氣象,追求“仿佛仙真,浮翔詞侶”之境。
此法打破“一碑一臨”傳統,更將漢隸與楷書打通——臨《衡方碑》時以隸法化楷書,結體古厚而峻宕,實踐“楷從隸出”的書學主張。學者可沿此階梯,從形似走向神遇。
四、問道:
筆墨中的文化基因重塑
金熙長的終極抱負,在于以碑學涵養人格。他呼吁青少年“寫大字立大志”,用長鋒羊毫臨習《西狹頌》等漢摩崖三頌,在提按頓挫中養成“厚樸寬博的胸懷”。其書風“清、遠、沉、亮”四品,恰是文化精神的視覺轉譯:
清者洗俗:
如“半甌清茗洗俗塵”線條空靈,滌盡功利心;
遠者懷古:
《金熙長積玉橋考臨》臨作取法篆籀,重現南北朝高古氣象;
沉者載道:
《金熙長臨霍揚碑》榜書對聯“金英玉質”如沙里錐畫,靜穆中蘊藏雄力;
亮者通神:
金熙長仙家書法《許長史碑》《姚伯多碑》真陽飛白,照見“形簡意賅”的道法高簡。
當儒家風雅、道家真陽、佛家空靈在筆墨中和解,書法便從技藝升華為“修心載道”的修行。
十八年林泉淬煉,五十冊煌煌巨帙。金熙長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孤詣,將百種古碑還原為流動的筆墨課堂。這套叢書的價值遠超技法傳承——它讓碑刻從博物館的標本變回可呼吸的生命體,更以“真陽”筆鋒刺破當代書法的浮靡迷霧。當學書者透過字帖觸摸到陶弘景書丹時的仙逸、漢隸刻石者的豪邁,中華美學的基因便在此刻完成隔空重續。此乃真正的“書法教育救贖”,其力雖微,其志弘毅。
結束語:
向天地太極問書道
在自然斷裂的時代,當書法失去山林氣,我們該向隱士書家學什么?
當書齋四壁成為當代書家難以逾越的藩籬,書法便悄然褪去了那層源自山川草木的靈光。技法在臨摹中日益精熟,作品卻漸失生命律動,淪為閉門造車的蒼白符號。而隱士金熙長,十八載山居問道,以其筆下山林氣的沛然生機,為這困局投下了一道澄澈光亮——書法之道,不僅須叩問古人法帖,更需向天地浩蕩與太極幽微處求索。
金熙長的隱逸,非消極避世,乃是一場與天地氣息相吞吐的深度修行。五桂山靜穆、龍虎山靈秀、天臺山巍然,這些自然氣象皆化為其筆底波瀾。其線條如穿林清風般自在流轉,似風竹搖曳般柔韌灑脫,若山澗溪流般生機盎然。他的作品因此氤氳著一種獨特“山林氣”——高古、曠達而靈動,迥異于室內匠氣之作的僵滯枯索。
當代書藝之困,根在過度沉溺字帖與技法迷障。書法本該是情感與自然感悟的共振,如今卻淪為機械復刻。作品失魂落魄,難以撼動人心。更可悲者,與自然的割裂使書者目光如豆,思路僵化,在傳統桎梏中掙扎,個人風格之芽難以破土。
金氏書學思想的核心,正在“天地”與“太極”的辯證體悟。天地者,自然之大象,蘊藏無限形神與磅礴力量;太極者,宇宙內在生生不息的律動與陰陽和諧之道。金熙長深諳此理,其“真陽筆法”臨《瘞鶴銘》等仙家碑刻,便志在追摹那未入石前、筆意流動的生命氣韻,線條如“屋漏痕”般渾樸蒼茫,正是自然偉力與書法藝術的天成妙合。這并非孤例,古賢早已開此道門:懷素仰觀夏云奇峰而得草書詭譎之勢,顏真卿凝視屋漏痕痕而悟筆力沉雄含蓄之秘。自然之形、勢、力,與書法之線、構、氣,本有冥冥通感。
向金熙長問道,當從“天地”與“太極”雙軌并進:
向天地問道: 勇敢走出書齋樊籠,投身造化懷抱。非止觀山水之形,更要諦聽天籟,感受山川吐納之息,將宇宙大美內化為筆底波瀾。
向太極問道: 在喧囂中守持內在靜氣,潛心涵泳書藝真髓。以澄明之心,體察萬物內在陰陽生克、流轉不息的“太極”韻律,使筆下線條成為生命節奏的流淌。于技法層面,可汲取自然萬象之形神力量,創生更具生命張力的線條語言;于結字謀篇,則效法天地和諧平衡之道,營構氣韻生動的整體意境。
當書法失卻山林氣,不僅是藝術靈光的消隱,更是我們精神血脈與自然母體的一次危險斷裂。金熙長山居十八載的孤寂墨痕,如暗夜明燈,照亮了一條回歸之路——唯有重新向天地俯仰,向太極沉潛,讓書法在宇宙的呼吸與生命的律動中重新扎根,這門古老藝術方能掙脫匠氣枷鎖,煥發其本有的、與造化同輝的永恒生機。
此即金熙長饋贈于斷裂時代的真義:在叩響古人門環之后,唯有再向天地浩渺與太極玄微處深深問詢,墨痕方能真正接通那萬古不磨的生命本源。
(編者)
本期編輯:善恒 玉慈
圖片提供:尚慈
策劃設計:劉永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