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
五一檔票房創下近十年新低,暑期檔至今也未能掀起波瀾,整個行業都在焦急地等待一位“救世主”的出現。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似乎只有一個人能擔當此重任——那就是被譽為“票房靈藥”的陳思誠。
陳思誠的“電影魔法”:從《唐探》到《惡意》,他總是能點石成金
提起陳思誠,你腦海中浮現的關鍵詞是什么?是懸疑燒腦的“唐探宇宙”?還是他作為監制,將《消失的她》《三大隊》《誤殺》等一部部佳作送上票房神壇?不可否認,陳思誠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電影魔法”,總能精準把握觀眾的脈搏,屢屢創造票房奇跡。甚至連他一手提拔的導演柯汶利,也憑借《默殺》斬獲13.51億票房,延續了這種“黑紅”的創作風格。
如今,由陳思誠監制,來牧寬、姚文逸執導,張小斐、梅婷、楊恩又、黃軒等實力派演員聯袂主演的新片《惡意》已經開啟點映,瞬間引爆了社交媒體。有人看完后直接斷言:“保守估計能沖10億,如果能引發社會大討論,20億都不是問題!”看來,陳思誠這塊“金字招牌”依舊是市場信心的保證。
首波口碑已經出爐,不少觀眾對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贊不絕口,認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尤其是小演員楊恩又飾演的靜靜,最后的笑容更是“感動和治愈了很多人”,讓人看到了“未來可期”的新星。
同時,影片的懸疑感和層層反轉也備受好評,而最令人深思的,莫過于影片對當下網絡環境和流量至上現象的犀利批判——這無疑再次證明了陳思誠一貫的“穩健”水準。
當“惡意”成為武器:一部直擊網絡暴力的社會實驗
《惡意》將鏡頭對準了網絡暴力,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他人即地獄”的故事。
影片開篇就用一個極具沖擊力的“社會實驗”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資深媒體人葉攀(張小斐 飾)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段直播,一個被綁在水箱中的“強奸犯”,只要點贊數達到100萬就能被“處決”。僅僅32分鐘,這個數字就被突破!
然而,這并非真實的“處決”,而是一個大學教授設計的社會實驗,旨在控訴網絡暴力如何輕易掩蓋真相,讓人們盲目地“所見非真”。諷刺的是,這位教授最終也因被指控性侵女學生而獲罪,他的“社會實驗”反而成了轉移輿論的手段。這個開場,無疑為影片奠定了沉重而發人深省的基調。
隨后,劇情急轉直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墜樓事件將故事推向高潮:10歲患癌女童靜靜(楊恩又 飾)和護士李悅(陳雨鍶 飾)一同墜樓,生死未卜。影片圍繞這場悲劇,深入探討了在自媒體時代,民眾的“惡意”究竟能有多可怕,是否真的能做到“一鍵封喉”?
“惡女”羅生門:誰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護士李悅:被“開盒”的“壞女孩”?
墜樓事件發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調查,唯一的目擊證人——靜靜的母親尤茜(梅婷 飾)一口咬定是護士李悅將靜靜推下樓。靜靜作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抗癌小網紅,她的離世立刻吸引了各路媒體的目光。
然而,作為曾經捧紅靜靜的媒體人葉攀,同時也是負責此案的警察梁關(黃軒 飾)的妻子,她并沒有被表面現象迷惑,而是選擇等待警方通報。但在流量為王的自媒體時代,沒有人會等待。
當晚,李悅的個人信息就被“人肉”曝光:性感穿著、紋身、泡酒吧、疑似躁郁癥……在網絡的放大鏡下,她瞬間被打上了“壞女孩”的標簽,即使她躺在醫院奄奄一息,也成了全網唾棄的“惡女”。
葉攀的助理晨晨(李庚希 飾)偷拍到警方和醫院領導的談話,得知墜樓現場的監控恰巧損壞。這一線索讓葉攀決定從醫院管理問題入手,既追熱點又堅守新聞底線。
然而,當她和晨晨深入調查,從眾人口中聽到了更多關于李悅“私德敗壞”、“小三上位”的傳聞,甚至傳言李悅推靜靜下樓是因為女孩撞見了她的“好事”……在輿論的裹挾下,葉攀似乎也開始動搖,最終她決定“下場”,通過自己擁有千萬粉絲的大號,將“墜樓案”的熱度推向頂峰,直接將李悅“判了死刑”。
母親尤茜:被誤解的“惡毒母親”?
正當全網認定李悅是“惡女”時,新的轉折出現了。一個自稱“道爺”的爆料人聲稱要揭露李悅的“獨家猛料”,卻在葉攀的直播節目中反轉,為李悅洗白,并將矛頭指向了靜靜的母親尤茜。通過一段錄音,“道爺”暗示尤茜有放棄靜靜的念頭,而李悅是阻止悲劇發生的“英雄”。
葉攀秉持著新聞人的自覺,順著這條線索深入調查,發現李悅確實是被“小三”的受害者。更令人震驚的是,葉攀查到尤茜曾購買高齡孕婦保健品,并從醫院監控中看到尤茜曾有一瞬間想放棄給靜靜插氧氣管。種種“證據”似乎都指向尤茜。
于是,葉攀在未完全核實的情況下,敲擊鍵盤,將所有“臟水”潑向了尤茜,將她塑造成了新的“惡女”、十惡不赦的“惡毒母親”。不幸的是,這篇文章提前被發布,而李悅因搶救無效死亡的消息,更是讓這場網絡暴力愈演愈烈。那些曾經攻擊李悅的人,反過來又將尤茜推向了深淵。
各類自媒體賬號為了流量蜂擁而至,做吃播的、搞笑的、情感類的……紛紛加入這場“互聯網狂歡”。葉攀雖然不是主動發布文章的人,但畢竟文章出自她手,這讓她感到深深的自責。她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幫助尤茜,甚至開玩笑地提出誰能成為下一個“熱點”來轉移輿論。沒有人比葉攀更適合了,她在業界有一個“殺人記者”的稱號。
“殺人記者”葉攀:復仇之火與媒體倫理的拷問
曾幾何時,她也曾是“施暴者”?
葉攀的“殺人記者”稱號,源于她成名作——一篇報道了震驚全國的“試藥案”的深度報道。她揭露了試藥群體造假蒙混檢查的內幕,并因此獲得了新聞界大獎。然而,在發稿前,一位試藥人陳福軍曾以死相逼,懇求她撤稿。就在葉攀猶豫不決時,一輛貨車意外撞死了陳福軍,葉攀也因此流產。盡管如此,報道還是發出去了,她也因此獲得了“殺人記者”的惡名。
時間回到主線,尤茜被網絡暴力逼到精神崩潰,打算跳樓輕生。此時,葉攀正在大學課堂給學生補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葉攀的助理晨晨竟然“有問題”!她暗中將尤茜跳樓的現場畫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并插播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短視頻,將葉攀塑造成一個唯利是圖的新聞人,指責她是這場網絡暴力的幕后推手。
就在這時,警方終于公布了調查結果:靜靜是自殺,李悅為了阻止她而不幸墜樓。然而,真相已經被鋪天蓋地的咒罵聲淹沒,沒有人關心真相,所有人都沉浸在對尤茜的詛咒中。
當尤茜絕望地縱身一躍時,銀幕前的葉攀也如墜深淵。幸運的是,救援人員及時鋪設了氣墊,避免了悲劇的發生。而葉攀回頭時,學生們正揮舞著手機,將她咒罵為“殺人記者”,一個投擲物砸中她的頭部,鮮血順著臉頰流下,染紅了她的眼睛……這個畫面,宛如惡鬼臨世。
幕后真相:一場精心策劃的復仇
原來,晨晨才是這場“大戲”的真正導演。她的真名叫陳晨,正是當年“試藥案”中陳福軍的女兒。她為了替父報仇,隱忍多年,步步為營,最終成功利用葉攀來實施自己的復仇計劃。而葉攀早在“道爺”爆料時就察覺到了晨晨的異樣,并暗中調查了她的背景。
葉攀最終選擇退出新聞行業,并宣布永遠不再從事新聞工作。“夜話”節目也更名為“晨話”。在臨走前,葉攀向陳晨鄭重道歉,并提醒她,在報道新聞前一定要“想想,再想想”,不要讓“晨話”成為下一個“夜話”。
反思與警示:我們能否拒絕成為“惡意”的幫兇?
《惡意》這部電影無疑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互聯網環境的殘酷現實。影片中,無論是“粉發女孩鄭靈華”、“武漢被撞小學生母親”,還是“劉某州事件”,這些現實中因網絡暴力而釀成悲劇的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葉攀作為一個有良知、有專業操守的新聞人,尚且在網絡狂歡中犯下錯誤,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網民?影片最后對觀眾發出了深切的呼吁:盡可能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風和下判斷,是當下互聯網用戶最基本的素養。
如果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惡意”,或許就是這部電影上映最大的價值。
熱議點:
看完《惡意》,你最想討論的是什么?
網絡暴力,到底該由誰來買單? 影片中,李悅和尤茜都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甚至葉攀也未能幸免。當鍵盤成為武器,言語化作利刃,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加害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我們該如何規范網絡言論?法律的邊界在哪里?
“真相”在流量面前,究竟還值多少錢? 影片中,媒體為了流量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扭曲事實,制造“假新聞”。在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的時代,媒體的底線在哪里?作為觀眾,我們又該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
“復仇”的代價:陳晨的所作所為,你認可嗎? 陳晨為了替父報仇,精心策劃了一場“復仇大戲”,最終讓葉攀也嘗到了被網暴的滋味。雖然可以理解她的動機,但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帶來真正的“正義”嗎?
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理性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