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賀麓成,一直是個普通名字,直到毛澤東逝世時,他才告訴家人:“我,本來叫毛岸成。”
沒人敢相信,導彈試驗場上,他是“001號工程師”;家族血脈里,他是毛澤東的親侄子。
身份之謎:從毛岸成到賀麓成
賀麓成出生時,父親毛澤覃已經卷進了槍林彈雨。
1935年,江西瑞金,國民黨軍團圍剿加劇,毛澤覃帶著部隊突圍,途中中彈,死在山林里,他年僅30歲。
毛澤覃
妻子賀怡抱著剛滿月的嬰兒,在密林里躲了三天三夜。
“不能再留在這里。”賀怡咬破手指,在兒子的襁褓上滴了幾滴血,不叫毛岸成了,改名叫賀麓成。
“麓”,岳麓山的麓;“成”,留下一點原名的影子,為了活命,為了切斷所有線索。
她把兒子交給親戚賀調元撫養,從此,孩子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姓氏,也失去了家族的庇護。
1949年,解放軍進城,街頭喧嘩熱鬧,賀麓成第一次聽到有人高呼:“毛主席萬歲!”他低頭走路,手指絞著衣角。
賀怡
在別人眼里,他是個普通的孤兒,自己心里,卻藏著一座巨山。
沒人告訴他,他的親叔叔,就是那個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新中國成立的人。
他也從不問,家里長輩們約定俗成,任何時候,不能提毛澤東三個字。
1956年,上海交通大學新生報到。招生辦的老師問他:“父母?”
賀麓成低聲答:“雙亡。”老師停了幾秒,皺了下眉,然后在表格上潦草寫下:無。
他拿著學生證,在人群里穿行,風很大,證件紙片打著旋,他用手掌壓緊,心里發涼。
室友們談起家鄉和父母,他笑笑,不接話,有一次,一個同學隨口問:“聽說你姓賀,是湖南那邊的?”
賀麓成點頭,裝作隨意地答:“賀家多,沒什么關系。”沒人再追問,他也習慣了。
1958年,校內有個政治學習,老師在黑板上寫了毛澤東三個大字,賀麓成抬頭看了一眼,又低下頭,手指在桌子下無意識地扣著木紋。
有人拍了拍他的肩:“發什么呆?”
他笑了笑:“想著怎么解題呢。”
沒人知道,他在想另一件事,自己是不是應該告訴別人?
最終,他選擇了沉默。
導彈事業:從翻譯員到核心工程師
1956年末,一紙調令打破了賀麓成平靜的生活,“調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報到。”地點:北京。
簽收調令時,他盯著那幾個字,喉結滾動了一下,心里有種預感,大事要來了。
第五研究院,錢學森領導,全國最頂尖的科學家都在這里。
初來乍到,賀麓成分配到翻譯組,工作很枯燥,翻譯蘇聯提供的一堆導彈資料,手打破皮,眼熬通紅,一天十幾個小時不停筆。
室友周立新開玩笑:“小賀,你是不是有強迫癥?一張圖紙翻譯三遍?”
賀麓成頭也不抬:“出錯就是事故。”
周立新撇嘴:“咱又不是搞導彈發射,翻錯一兩個單詞能咋的?”
賀麓成把筆啪一聲放下:“技術資料,不能出錯。”
那一刻,周立新愣住了,他第一次發現,這個外表寡言的年輕人,骨子里有股子狠勁兒。
1960年,中蘇交惡,蘇聯專家撤走,圖紙一夜之間成了廢紙。
研究院內部緊急召集技術骨干,重建導彈方案。
賀麓成被挑進了小組,領頭的是王太楚,一個戴厚眼鏡的老工程師。
王太楚把幾份殘缺的蘇制圖紙攤開,皺眉問:“誰懂慣性制導系統?”
全場鴉雀無聲,賀麓成站出來:“我翻譯過一套資料,可能能拼湊出基本框架。”
王太楚盯著他看了幾秒,點了點頭:“從今天起,你負責中近程導彈的控制方案。”
接下來半年,辦公室的燈幾乎沒熄過。
夏天,蚊子嗡嗡叫,汗水糊滿圖紙;冬天,水杯上結霜,呼氣成霧。
賀麓成和王太楚天天圍著簡陋的模型打轉。
有一次深夜,賀麓成突然把鉛筆一摔:“不對!慣性平臺的穩定軸承設錯了,發射后90秒必定偏離軌道!”
王太楚一拍桌子:“重新來!從零校正!”
那晚,他們連夜推導到天亮,墻上掛滿了計算紙,一張一張堆到膝蓋高。
1964年,發射場。
第一枚中近程導彈靜靜躺在發射井里,賀麓成戴著頭盔,死死盯著倒計時。
“10,9,8……”心跳敲得像鼓。汗從后背濕到鞋襪。
“3,2,1,點火!”
轟鳴聲撕裂了空氣,白光刺眼,導彈筆直升空,拖著烈焰鉆進了云層。
三分鐘后,目標靶區傳來信號,命中核心。
指揮室里一片歡呼,王太楚抹了把臉,轉過頭大喊:“賀麓成!控制系統沒出差錯!成功了!”
賀麓成站在一角,攥著工作本,半天才緩過神來,他咧開嘴,露出一點難得的笑。
可心里,他只說了一句話:叔叔,我沒丟人。
1967年,軍委授予一批科技人員榮譽稱號,名單上,第一個名字:“001號高級工程師,賀麓成。”
證書上沒有注明家族關系,只有那個名字,冷冷地印著。
身份公開:一張名單,打破沉默
1976年,北京,長安街彌漫著哀樂,毛澤東逝世。中央下達通知,各地親屬迅速進京。
賀麓成,請假,理由:吊唁。
部門領導翻著表格,眉頭一皺:“你也要去?”
賀麓成點頭:“是。”
對方沒敢多問,只是覺得奇怪,這個沉默寡言的工程師,怎么突然成了“親屬”?
北京,人民大會堂,治喪委員會開會,名單一項項過,李敏突然開口:“還漏了一個人,賀麓成。”
有人皺眉:“他什么關系?”
李敏盯著名單:“叔侄關系。”
工作人員低聲議論:“賀?怎么不是毛?”
李敏沒再解釋,桌面上壓著一封老信,毛澤覃犧牲前寫的,托孤信。
當天夜里,軍用車停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賀麓成被叫走,幾名軍官陪同,辦公室里,幾份卷宗攤開。
一個中年軍官直截了當:“你,毛岸成?”
賀麓成抬頭,眼神平靜:“是。”
五十年隱姓埋名,一句話,全盤托出。
空氣幾乎凝固,沒人笑,也沒人驚呼,只有文件翻頁的沙沙聲。
守靈時,賀麓成站在人群最末,沒有特殊安排,沒有特權座次。
李敏在人群中認出他,輕輕點了點頭,他微微回禮,什么也沒說。
這一場告別,他以賀麓成的身份走完。
回到研究院后,消息迅速傳開,同事們震驚,“他竟然是……”
有人在茶水間壓低聲音,“原來一直叫他小賀,簡直……”
更有年輕人不信,悄悄翻了檔案,結果一無所獲,賀麓成的檔案,依舊干干凈凈,姓名欄,赫然是——賀麓成。
過去沒有特權,未來也不會有。
一生堅守:真實身份,不改初衷
身份確認后,國防科技部門主動找他談話,“待遇可以適當調整,住房也能改善。”
賀麓成搖頭:“不需要。”
對方勸:“這是組織關心。”
他看著對方,語氣平淡:“感謝組織,但我不是來享受優待的。”
后來,有人提議調他去科研院所,進高校教書,賀麓成拒絕。
“我只干自己擅長的事。”
“教學生,我沒興趣。”
“出成果,才是正經事。”
他繼續在研究院工作,依然穿著舊中山裝,騎著二手自行車。
食堂排隊,從不插隊,拿飯卡,買一葷一素,分文不少,沒有單獨辦公室,沒有專車接送。
一次部門內部聚餐,年輕工程師小周喝多了,站起來,半開玩笑喊:“賀哥,以后罩著點啊!”
賀麓成抬頭,神色嚴肅,“你們罩自己,干不出成績,靠誰都沒用。”
小周一愣,尷尬地坐下,氣氛一度冷場。
2010年后,研究院換了一批又一批人,新人進來,只知道賀麓成是個資深工程師,沒人再提他的家世,他也不提。
有次培訓課結束,一個年輕女孩好奇問:“賀老師,您怎么進的五院啊?”
賀麓成笑了笑:“考試進的。”一句話,斷了所有追問。
每年春節,研究院發慰問品,他永遠是最后一個領取的人。
從來不領特殊補貼,不領紀念獎章,別人勸他:“領吧,理所應當。”
他淡淡回答:“做了該做的事,不需要獎賞。”
在別人成名成家的年代,他依舊做無名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