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 采訪:為何原本“干熱”的北京出現堪比“回南天”的天氣?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分析,目前華北的大氣濕熱程度和華南相比,基本沒區別,甚至更潮濕。從露水凝結點溫度看,3日12時京津冀多地在24-27℃之間,廣東基本也是在24-26℃之間。
“通常該指標超24℃就會有明顯悶熱感。這個指標的含義就是當氣溫降至該數值時,水蒸氣會凝結為水珠,因此稱為露水凝結點溫度。所以近期如果空調溫度開得低一些,就會看到有大量的水汽凝結在玻璃和墻壁上,類似華南一帶的‘回南天’。”他說。
信欣還稱,從另外一個反映大氣濕熱程度的指標——低空假相當位溫來看,一般340K作為夏季風前沿,比340K更高對應大氣更加濕熱。今日從四川盆地到華北可達350-360K,不亞于熱帶地區。“所以有人覺得,北京這兩天如同在熱帶雨林,感覺沒錯。”
其補充道,北京如此悶熱的成因是近期副熱帶高壓提前加強西伸北抬,偏北偏強,控制了黃河以南多地,其邊緣的偏南風將熱帶地區的濕熱空氣輸送到華北。“這個形勢往往是大暑期間才會看到,今年來得明顯早。”
氣象專家尹炤寅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這幾日北京確實比常年同期濕度大。7月上旬,部分城區(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觀象臺的最小相對濕度常年平均值在12.6%,但這兩天的最小相對濕度接近60%,且還會持續。他還稱,這在歷史上確實比較少見,但具體能到怎樣的水平,得等觀測到實際結果才能統計。他介紹,今年7月上旬,城區、觀象臺的降雨日數大概率比常年偏多,原因在于近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范圍延伸,其西北側的偏南暖濕氣流持續控制北京,“水汽比常年同期充沛,降雨也就增多了”。
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控制、水汽多,北京濕度加大,高濕度帶來的黏膩感讓人不舒服。尹炤寅指出,北京“回南天”的短時緩解需要一場“下透的雨”,將大氣中的水蒸氣徹底變為雨滴落下;徹底緩解得等到夏末,那時候北京將脫離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九派新聞)
編輯:劉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