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蘭德公司發布最新報告《俄烏戰爭的后果》,內容比較炸裂。報告作者直言不諱的揭露: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目標,就是要在歐洲與俄羅斯,歐洲與中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打入楔子,以避免在預期的未來形成多極世界。美國的優先方向是加強北約,保持自己作為主要的力量一極和在全球的影響力。
報告指出,在美國的主導下,俄羅斯和歐洲相互爭吵,歐盟與莫斯科的“實用主義”和“務實”關系時代終結,歐洲正式視俄羅斯為主要威脅。對華盛頓而言,烏克蘭實際上成為破壞俄羅斯和歐洲互利合作的“撞錘”。
中國作為美國最主要的地緣政治對手,始終是美國的心腹大患。烏克蘭相當于訓練場和試驗場,美國在這里檢驗新的裝備、戰術、偵察手段和通信方式。然后將這些經驗系統化,準備在亞太地區實戰運用。
美國高度關注未來戰爭的可能場景。廉價的無人機在戰場上空大量巡飛,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戰爭最可能出現的場景。兩架無人機價格僅1萬美元,每一架卻能夠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重型坦克。無人偵察機蜂群晝夜在“灰色地帶”上空懸停,今后隱蔽調動部隊已無可能,無人機遠程布雷使近距后勤保障墜入地獄。
這需要重組國防工業綜合體,致力于生產大量廉價的無人機和廉價的彈藥。專家們承認,在密集運用電子對抗裝備和自主式武器系統方面,美國已經落后于俄羅斯。但作者確信:因為有壓倒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時,美國仍將占據上風。
美國未來與中國或俄羅斯的直接武裝沖突,可能將按照這樣的路徑進行:殲滅衛星集群,網絡攻擊,破壞后勤,在后方搞破壞。最初是雙方使用戰術武器,高潮是相互核打擊。結局是誰也不知道,因為不知道誰能生存到最后。
蘭德的專家們建議美國不應陷入這種境地。他們提供了與北京或莫斯科對抗的一系列建議:首先,美國和歐洲應該更積極地交換意見和偵察情報,加強合作;其次,應該加強對敵宣傳,即與不友好國家的媒體做斗爭;再次,經濟制裁要“更聰明”。三年多來莫斯科已經很好地適應了西方的禁令,西方要好好檢討一下教訓。
報告最后強調,升級軍事工業不能吝嗇。烏克蘭沖突表明,炮彈在現代戰爭中總是不夠。為了及時補充儲備,應提高生產效能。此外,蘭德專家們堅持應完善北約歐洲國家的軍事基礎設施,即升級機場,加固橋梁,拓寬道路,建立燃料和彈藥儲存基地,組織軍列轉運點等等。
總之,美國的智庫專家們將目前東歐的沖突作為美國與北京和莫斯科對抗的階段之一。將烏克蘭變成美國永恒的試驗場,而把歐洲做為北約統一的軍事后勤大營地。這并不是什么很高級的創意。在總的戰略指導上出現錯誤,情報分析的越精準、戰術使用的越精妙,所造成的損害就越大。美國將中國和俄羅斯作為敵對國家,這在戰略上是最大的錯誤,必將制造最得不償失的后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