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的貿易順差還沒有達到萬億美元,但從今年目前的情況來看,突破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幾乎是板上釘釘,這是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從未有過的事情。
什么是常識?
今天我們看到我國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這似乎是常識。全球化越來越離不開我們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但在過去,其實不是這樣。
縱觀全球化發展史,除了1950年代的美國制造業占了全球40%的歷史峰值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國能夠擁有如此大的體量。
當時的美國,在全球的份量顯然是舉足輕重的,用唯一的超級大國來形容,也毫不過分。
而日本制造業的巔峰則是在1990年左右,即便是當年的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其制造業占全球也僅僅只有20%左右。
今天,我國的制造業占比已經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這是繼美國之后又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如果美國能夠做到的話,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夠做到?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但今天的我們和當時的美國相比,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自身的消費能力。
1950年時,美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高達40%,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高的占比,而當時美國的人均GDP已經來到了1582美元。
這個數字今天看起來很低,但當時我國的人均GDP才只有區區的30美元,全球的人均GDP也只有300美元。
換句話說,盡管當時的美國制造業占全球40%,但其消費能力依然非常恐怖,這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全球能否承受的問題。
今天,我們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但從消費端來看,我們的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甚至還不如隔壁的印度。
由于生產和消費沒有達到某種平衡,今天我們看到的歐美在貿易問題上的發難,幾乎都源自于此。
當全球不能承受的時候,“去風險化”、碎片化、東南亞的崛起,就都開始發生了。
貿易順差,并不是一個很深奧的話題。本質上,它指的就是一個國家出口大于進口的情況,理論上貿易順差越大的國家,越依賴全球化,其自身的消費能力,也相對更弱一些。
貿易順差太大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問題呢?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想象一下有兩個村子,一開始大家都平安無事,各自生產和消費自己村子里的東西,但突然有一天,這兩個村子決定要互相貿易,把各自的比較優勢拿出來交易互利互惠。
假設村子A打獵更厲害,村子B種地更厲害,那么一開始可能相安無事;但如果村子A不僅僅開始打獵,還要不斷學習村子B的種地技術時,隨著兩個村子不斷貿易,村子A不僅啥都有,而且還更便宜。
長期來看,村子B里的普通消費者當然更舒服,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村子B里那些種地的人應該怎么辦呢?可能就會面臨失去工作的風險。
為了杜絕這一情況,村子B的管理者可能會提高關稅,來保護本村子的產業。
全球化的貿易,本質上就是一百多個村子形成的。
我們如果只生產,而消費沒有那么強的話,大量的商品出口到其他村子,久而久之,就會率先引起消費能力最強的村子的不滿,因為這個村子自己的產業,已經難以生存了。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最近幾年歐美在關稅問題上的對華發難。當然,商品和貿易還只是一部分因素,隨著比較優勢的失靈,歐美更怕的是我國汽車、芯片的崛起,威脅到他們的比較優勢,因此關稅背后,還有著打壓的因素在里面。
而對那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國的中低端產業,本質上也會和他們形成競爭關系,短期來看,他們還會依賴我國龐大的供應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會越來越強。
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我們越來越要強調消費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增長解決就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降低我國的貿易順差,降低對外依賴。
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數據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世界的貿易順差已經接近5000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已經增長了40%以上。
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去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已經創下歷史新高,而今年同期竟然還比去年增長了40%。
為什么今年的貿易順差增長會如此迅速?
答案是國內的消費出現了一些問題。房地產帶來的家庭財富縮水,資產負債表衰退,以及多年來對制造業的大額投資,都導致我國制造業生產的商品遠遠超過國內需求,出口成為唯一的選擇。
根據凱投宏觀的經濟學家分析,我國在所有類別商品的全球市場份額都出現了大幅上升。
市場份額上升,就意味著無形之中的沖突。還記得前面提到的村子嗎?當全球有一百多個這樣的村子時,我國出口越多,就意味著其他村子自身產業生產的就越少,尤其是短期內當一個村子的消費不怎么變化的時候。
在特朗普和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的對等關稅談判中,特朗普已經要求這些國家對我國商品征收更高關稅,短期內這些國家依賴我國投資、供應鏈,還不太可能加征關稅,但長期來看,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還有一些公司通過向美國出口來轉運一些我國商品,如果不能通過談判來大幅降低關稅,東南亞和其他地區也會面臨來自我國企業的競爭,而論競爭力,我國企業可能是全球最強的,尤其是在勞動力方面。
這里的問題在于,我國為什么要大幅投資制造業,甚至要生產那么多我們自己無法消耗的產能呢?
一方面在于,我國制造業本來就是優勢,發展自己的相對優勢,然后出口到全球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在于,建筑業曾在鼎盛時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三分之一,現在隨著房地產下行,我們也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來拉動經濟。
以汽車為例,今年我國的電動汽車產量增加了45%,如此龐大的產量靠自己顯然無法完全消化,也沒人會隔一兩年就換一個車來開。
最終這也導致今年我國電動汽車的出口量飆升了64.6%。
而那些受到我國出口影響最大的國家,也許會面臨本國制造業下滑的情況。
在德國,來自我國的商品在5月份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在印度尼西亞,一些本土的服裝廠也在關閉,理由是無法和我國服裝競爭。印尼長絲紗線和纖維生產商協會主席德瑪·吉塔·維拉瓦斯塔表示,2023年和2024年,印尼服裝業一共有25萬人失去工作。
哪怕是在巴西,本土的汽車制造商也在呼吁巴西對我國汽車發起反傾銷調查。
全球能否承受來自我國商品的沖擊,在今天來看,仍然是一個問題。而對那些已經遭受沖擊的國家來說,通常只有兩個選擇,第一是什么都不做;第二就是加征關稅,把商品阻擋在國門外。
以服裝為例,一些業內人士稱,我國生產的服裝可以很貴,也可以很便宜;貴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合規工廠,給國外大牌代工,完全不加班,加班就工資加倍,就連掃地阿姨都有健全的社保,因為代工廠背后都有歐美大牌企業的巡視組。
但除了合規工廠之外,還有大量的服裝是幾毛幾塊一件的庫存服裝。這兩手下來,不管多么厲害的對手,幾乎都無法和我們競爭。
制造業的優勢在制造業,對全球貿易而言,過去遵循的人力成本的轉移而轉移。一開始是亞洲四小龍,隨著他們本土的人力成本上漲,制造業又轉移到了我國。
但今天的問題在于,隨著自動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我國制造業還會向外轉移嗎?似乎已經很難了,人力成本不再是問題,而迫使我國制造業遷移的,反而是關稅。
這是另一個趨勢。至于全球能否接受我國每年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就會看到。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