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廣大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同年7月,剛走出“象牙塔”的我有幸加入了敘州司法行政大家庭,我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殷殷囑托,在岷江之畔、世界樟海之角,褪去青澀,卷起褲腿,扎根鄉村法治主戰場,開啟一場追夢與圓夢之旅。經過一年以來的探索、學習、磨礪、成長,讓我實現了從“0”到“1”的蛻變,更讓我對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與熱愛。
在法治宣傳中,播撒看得見的種子
△2024年9月,在龍池鄉中心幼兒園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初入校園開展法治宣傳時,面對嘰嘰喳喳的小朋友,我緊張得像捧著教案的“學生”。我精心準備的法律條文顯得生硬晦澀,同學的眼神很快從好奇變成了茫然。直到一位老師提醒我:“試試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講故事。”我恍然大悟,立刻調整方式,不再照本宣科,轉而準備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當屏幕上跳出卡通形象的法治動畫時,同學們認真觀看熱烈討論,現場氣氛瞬間活躍起來,這使我明白:普法不是單向灌輸,而是要以心換心,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接受的方式傳遞法治觀念,才能讓法治種子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在社區矯正中,搭建回歸的橋梁
△2025年3月,在村社區開展走訪社區矯正對象工作
初入崗位時,社區矯正于我只是課本上的專業名詞,那些關于非監禁刑罰執行的理論知識,雖然在課堂上被反復講解,但總覺得遙遠而抽象。剛開始接觸社區矯正對象這個群體時,我對他們存在刻板印象。這一年,隨著慢慢接觸后發現,他們中有因一時沖動而犯罪的年輕人,也有因法律意識淡薄而誤入歧途的老年人,這讓我意識到,社區矯正不僅是監管,更是心靈的矯治,也是幫助矯正對象重新融入社會的橋梁,這項工作需要我們既彰顯法律的權威,又體現人性的溫度,在法治與溫情間學會平衡,才能實現社區矯正的真正目標。
在調解案件中,感受情理法的交融
△2025年6月,在樟海鎮開展土地邊界糾紛調解工作
我曾以為調解就是“擺事實、講法律、簽協議”的三部曲。直到自己當了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才真正明白:調解做的是人心的工作,既要解法結,更要解心結。記得參與調解土地邊界糾紛時,兩兄弟因為幾平米的土地邊界產生爭議,雙方情緒激動,各執一詞,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生活。起初我很不理解:就那么巴掌大的地方,至于讓親兄弟反目成仇嗎?經過傾聽發現,矛盾根源不僅在土地權益,還在于多年的家庭瑣事積累,爭的不是土地,而是爭一口氣。雖然最終未能簽署調解協議,但通過引導雙方同意暫時擱置爭議,互不干擾,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這讓我明白,調解工作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案結事了的結果上,更蘊含在風險穩控的過程中。基層調解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題,而是需要用心感知的情感連線題,青年干部要培養共情能力,學會換位思考,在群眾的情緒宣泄中捕捉真實訴求,用真誠的傾聽為矛盾降溫。
逐夢青青油樟林,淬煉人生浸芳華。回望一年的經歷,校園普法的緊張、社區走訪的忐忑、田間調解的焦灼,皆已沉淀為腳下的基石。這些青澀印記的過往,不再是初入職場的慌亂注腳,而是蛻變成前行的底氣。今后,我將繼續帶著這份沉淀,在司法行政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撰稿:馮玉潔
編輯:陳靜文
審核:劉錦國
審簽:梁奇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