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日報
弘揚太行精神 展現抗戰偉力
——走進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
6月30日,觀眾在河北博物院參觀“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 本報記者 耿輝攝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6月30日,稚嫩而婉轉的歌聲,回蕩在河北博物院大廳內,講解員張煒在歌聲中深情講述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現場所有人都靜靜聆聽。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歷時兩年籌備策劃,晉冀魯豫四省文物部門共同推出的“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于當日正式開幕。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故事……自開幕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走入展廳,太行深處的烽火記憶驟然清晰起來,無數被定格的感人瞬間映入眼簾,激蕩著心胸。
“這是一條有120多個補丁的被面,已經看不出原來的花紋了。它的主人朱璉,是石家莊市第一位女共產黨員,是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展廳內,一件展品吸引了參觀者。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賈葉青告訴大家,抗戰時期,朱璉在石家莊開辦診所從事革命工作,凡是從山西到河北,或由平津赴延安的同志,大都由朱璉診所負責接待和掩護。這條被面做成的被子,許多地下黨的同志都蓋過,見證過那段特殊歲月。
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論持久戰》最早的單行本、《共產黨人》創刊號、《華北交通總攻擊戰捷報》、青年抗日先鋒隊使用過的手榴彈袋……“一件件文物講述著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河北博物院副院長王然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展出的文物數量多、級別高。其中,一級文物13件(套)、二級文物38件(套)、三級文物182件(套),占全部展出文物的72%。大量文物都是河北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次展出。
在英雄的土地上,中華兒女共御外侮,團結一心。
“這是白文冠的紡車。她是馬本齋的母親……”望著展廳內的紡車,講解員輕聲講述著。參觀者們肅然起敬,不約而同地圍攏過去。
1937年七七事變后,馬本齋在家鄉自發組織了回民抗日義勇隊。1938年,率部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941年,日偽軍抓住了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對她威逼利誘、百般折磨,強迫她給兒子寫勸降書。馬母大義凜然,嚴詞拒絕,絕食七日,壯烈犧牲。
當時馬本齋正與日軍進行激烈戰斗,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強忍悲痛,寫下“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
烽火淬煉山河志,旌旗漫卷太行巔。
全民族抗戰中,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浴血奮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背后,是軍民團結一心的魚水情深。展廳內,人民群眾為八路軍納的軍鞋底子、“八路軍的母親”李才清用過的油燈、一二九師政治部給(涉縣)索堡區干部及全體人民的感謝信……一物之微、一信之情,或質樸或厚重,無不深深叩擊著參觀者的心扉。
采訪中,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處一級主任科員劉輝說,這些文物穿越太行深處的烽火硝煙,見證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時的團結與奮戰,凝聚著太行精神,生動展現了全民族抗戰的磅礴偉力。
“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啊!”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認真地看、仔細地聽。也有年邁的老人久久凝視著展廳中的圖片和文物,神色莊嚴而肅穆。
晉冀魯豫,紅色土地。偉大的抗戰精神,將世代傳遞!(記者龔正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