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7月5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王軍華 通訊員 張大琪 攝影報道)“抗日上戰場,喜報傳故鄉。生要立大功,死就當英雄!”7月4日,龍口市石良鎮豐儀店村紅色教育基地的“抗戰學堂”里,百歲老兵孫佑杰的鏗鏘誓言穿透時光,將在場的青少年帶回那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這位親歷者以親身經歷講述歷史,讓紅色基因在新一代心中生根。
1943年膠東半島的拉網式大掃蕩是孫佑杰刻骨銘心的仇恨根源。“日軍把逃難百姓逼到海邊用機槍掃射,海水都染成了紅色。”反向沖出封鎖線后,孫佑杰在天福山起義精神的感召下投身革命,1945年6月,他輾轉加入膠東抗大。“在抗大我才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老人清晰地回憶起在棲霞牙山的學習歲月,期間曾為棲霞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山頂上的抗日英雄任常倫銅像落成撰寫標語,后來他還多次去任常倫生前所在部隊采訪,這些經歷讓他對“英雄精神傳承”有了更深的執念。
豐儀店村南的山崗上,長眠著1942年“鋼八連”戰斗中犧牲的53位無名烈士。村民將烈士安葬在祖墳地,83年來祭奠從未間斷。“一個村子能把英雄事跡刻進血液里,太震撼了!”孫佑杰望著展廳里的歷史文物,仿佛重返戰場,“我雖百歲,但感覺還年輕,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不能推卸,還要盡我的能力,把不怕犧牲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他向教育基地捐贈了自己創作的紅色書籍,并寄語青少年:“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像戰士磨礪鋼槍般錘煉本領,努力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活動現場,《我心目中的抗戰英雄》繪畫展同步開展。石良中學與潤新小學的孩子們用畫筆勾勒出沖鋒的八路軍戰士、白求恩、任常倫、王二小等形象。創作過程中,城鄉青少年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分享創作思路,交流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展現多元化的藝術表達。他們通過畫筆描繪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對抗戰英雄的敬仰和對和平的珍視,讓抗戰精神在童真視角下煥發新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當孫佑杰顫巍巍地撫摸著孩子們的畫作時,展廳里的老照片與新筆觸形成奇妙呼應。這場跨越80年的對話,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一場關于信仰與傳承的生命課——正如老人所言:“能把英雄精神代代傳下去,我這老兵就放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