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西麓,一場以組織為引領、人才為核心、設施為基礎、文化為靈魂的振興實踐,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向陽村委會阿尼么村,曾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土地貧瘠、鄉村沉睡,全村近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村中只余寂靜的山風。
然而,短短數年間,斑駁的墻壁化身藝術畫布,沉寂的院落變為雅致的民宿,新建了村民與游客共同圍火打跳的榕樹廣場……阿尼么,這個一度沉寂的小山村,正以其獨特的“文化IP”和蓬勃的旅居經濟,破譯著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鄉村發展密碼。
轉變:從“空心”到“心動”的決心與探索
“守著好山好水,卻留不住人、富不了村,心里急啊!”回憶起昔日的困境,向陽村黨總支書記蒙蓮娜感慨萬千。
改變,始于不甘現狀的集體覺醒和破釜沉舟的發展決心。面對“空心化”的嚴峻挑戰,漾濞縣委、縣政府和平坡鎮黨委精準把脈,與向陽村“兩委”一道,確立了文化鑄魂、藝術點亮、旅居興業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阿尼么的蝶變,核心在于激活了黨建引領下的強大組織動能,形成了黨委政府推動、能人巧匠帶動、廣大群眾主動的“三動”聯合驅動模式。
雨中夏夜,核桃林中回蕩悠揚歌聲。2025大理音樂季暨阿尼么鄉村好歌匯伴著山風而至,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歌唱人才齊聚阿尼么。
阿尼么的音樂盛會,源于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用好在地優勢,打造出了獨特的“阿尼么IP”。
“我們想要搞產業,想要帶著大家過上好日子,但是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蒙蓮娜說,發展之初步履維艱,但只要有黨組織引領,就有了底氣和信心。
2023年,阿尼么村成立了彈叁農合作社黨支部,創新構建“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聯動機制。黨支部負責把握方向、整合資源,合作社作為集體經濟載體統一管理,公司負責專業化運營和市場開拓,農戶則以土地、房屋、勞動力或資金入股,成為產業鏈上的受益主體。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讓黨員聚在發展一線,我們的目標就是帶領鄉親們把文化資源變成‘真金白銀’。”向陽村委會副主任、阿尼么彈叁農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李江女道出了支部成立的初衷。黨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示范,迅速將原本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發展合力。
在黨支部的統籌下,阿尼么探索形成了“整村經營”模式,“阿尼么IP”逐漸成形。
村里的沉睡資源被逐一盤活,經營活動統籌有序。統一打造的44個經營攤位采取“免費入駐、收益分成”政策,全村戶戶都可經營,90%收益直達農戶,10%留作水電衛生等公共支出;扶持開辦的8家特色餐廳和民宿實行統一定價、統一管理,但經營權完全下放給村民,收益分配全程透明可監督;鄉村大舞臺等新業態則讓農戶通過土地入股獲得保底租金;針對無勞動力的家庭,黨員干部實行跟蹤兜底,整村前進的路上,不落下一人。
2024年“五一”“十一”兩個假期,阿尼么單日游客突破萬人,小吃街攤位日銷千元,民宿一房難求,全村營業額達330萬元。
回引:從“家雀”到“頭雁”的領航與合力
2018年,音樂人李永康回到家鄉,看到記憶中充滿鄉愁的“石頭窩”,變成了眼前荒蕪的“空心村”。依托阿尼么獨特的山石資源,李永康投資數千萬元,建成以石頭為底色、藝術為內涵、鄉愁為內核的“阿尼么007藝術農莊”。
“石頭能當飯吃?”“廢石坑上能搞藝術?”當李永康的挖掘機開進村里時,村民們滿腹狐疑。面對質疑,當地村黨組織發揮了關鍵的橋梁作用,積極牽線搭橋,協調用地、動員人力,全力支持他的藝術構想落地。
在村黨組織的支持下,李永康的“缺中之美”“亂中之美”藝術理念逐漸變為現實。本地石材壘砌成特色石墻,廢棄石坑變身農莊,山石與樹木共生的客房保留鄉愁記憶……這些突破常規的藝術設計和嘗試,為阿尼么贏得了第一波關注。藝術家們紛至沓來,在石頭墻上創作壁畫,在核桃樹下舉辦音樂會,成為激活村莊的“藝術火種”。
“鄉村振興,既要留住人,更要成就人。”蒙蓮娜說,通過免費技能培訓,傳統農民轉型為新農人。“鄉村好歌匯”等藝術IP的打造,更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不斷吸引村民返鄉和人才回歸,實現“家門口創生活”。
夜幕下,阿尼么村“鄉村好歌匯”舞臺燈光璀璨。一支由9位村民組成的攝影團隊“農虎隊”正在忙碌地調試設備、架設機位、調整燈光。這支平均年齡40歲的隊伍中,成員們白天是石匠、泥水匠、鋼筋工,晚上則化身攝影師。他們經過幾個月的專業培訓后,都能嫻熟操作攝影設備,完成拍攝任務。
在文化浸潤和產業帶動下,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正在阿尼么快速成長,成為村莊持久活力的源泉。
52歲的石匠李衛燦白天砌墻,夜晚攝影;“00后”返鄉大學生李蕊在合作社打理經營牛棚咖啡,還擔任講解員;更令人驚喜的是,阿尼么還吸引了不少外來旅居客,形成了“本土村民+返鄉能人+新村民”的人才生態圈。
人才是鄉村振興最活躍的因子,更是填補“空心”的核心力量。阿尼么村以文化為犁鏵深耕鄉土,厚植滋養人才回流與成長的土壤,使得村寨人氣日益興盛。
筑基:從落寞到鄉愁的融合與支撐
綠蔭掩映下,村口的大提琴雕塑靜靜矗立,整潔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側彩色音符造型的路燈與繪滿藝術涂鴉的石墻相映成趣。
難以想象,如今被音樂元素環繞的村莊,曾經破敗蕭索。
在李永康創辦的藝術農莊起步之時,上海援滇力量也投向了阿尼么。2019年以來,滬滇協作資金持續投入,落實村落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進村道路硬化、戶間道路改造、村莊美化綠化亮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等項目,并就地取材,以石頭、古樹、音樂為主要元素打造文化空間,推動阿尼么成為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
文化魅力與旅居產業要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堅實完善的設施基礎作為“硬支撐”。阿尼么村深知此理,堅持由里及外,下大力氣提升人居環境、補齊功能短板、規范長效管理。
依托特色環境,打造“流量擔當”:牛棚咖啡屋、驢爸吧酒吧等巧妙利用閑置廄舍打造的休閑場所出圈引流,充分利用核桃林下空間打造的農耕文化體驗園廣獲好評,就地取材以石頭為主體的游客接待中心成為歇腳好去處。
隨著“阿尼么IP”的不斷火熱,村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小家變大家,村莊變景區,主動加入到環境提升中。
阿尼么村的村民主動拆掉“舊院墻”、扮靚自己的“小院落”,打開院門,將自家院落小景融入村莊生態大景中。“村子干凈漂亮了,自己住著舒服,游客來了也夸好,我們維護環境的勁頭更足了!”村民李進榮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鄉愁元素頻頻出圈,阿尼么村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夯實治理基礎、補齊短板弱項,讓宜居的環境和完善的功能成為承載文化魅力和旅居產業的基石,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變為村寨印象,吸引著更多人氣匯聚,煙火氣重燃。
短評
從“空心寂寥”到“活力奔涌”,阿尼么的振興之路,是一條組織強基、文化鑄魂、人才聚力、設施筑基的融合創新之路。
鄉村振興必須走“軟實力”與“硬支撐”深度融合之路。厚植文化沃土,方能彰顯特色、凝聚人心、提升價值;筑牢旅游根基,方能承載流量、保障體驗、實現效益。
阿尼么的蝶變揭示了,只要立足稟賦、找準路徑、激發內力、久久為功,縱使深藏群山,一個村落也能憑借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創新的產業模式,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上,繪就自己的璀璨星光。
阿尼么的星火,正為眾多面臨“空心化”挑戰的鄉村,提供了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的振興路徑,其星火之光,值得期待。(記者 殷潔 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