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在廈門市海滄區蓮花社區,陳原來正在電影博物館里為村民免費放映電影。
他曾經長期是海滄的鄉村露天電影放映員,被村民親切地稱為“電影大王”。2019年,他精心修繕改造了閑置的東孚糧站倉庫,打造了一座充滿電影記憶的“百姓院子”,成為村民文化生活的新地標。
“以前想看場電影,得往城里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免費看電影了。”陳原來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村里類似的變化越來越多,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便利,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還引得城里游客下鄉來體驗文化旅游。
在海滄,鄉村里的文化生活還有很多。
7月2日上午,廈門市海滄區蓮花村,電影博物館里正在展出并放映電影。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過坂社區的小人書博物館是廈門市的首家,同時也是村里的共享書屋,里面的小人書等各種書籍由各方機構組織及個人捐贈而來;博物館對面的“正當紅”舞臺,則是村里老年大學上課的地方,廣場舞、柔力球、扇子舞、腰鼓等課程一應俱全。
坐落在洪塘村赤土社的錦熹陶瓷博物館,展示著廈門乃至中國的陶瓷文化、以及一些新銳藝術家的創作,同時也吸引村民與游客前來體驗陶瓷手作。
這些曾經只屬于城市的文化“專供”,如今也成了海滄農村生活的新圖景,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樣的精神“大餐”。
更為重要的是,海滄的各個村居還依托自身資源和文化特色,積極打造內涵豐富的本土文化活動品牌,從“民族音樂會”“村晚”“老年大學課程”再到村民喜聞樂見的“村BA籃球賽”,家門口的文化盛宴正變得越發的豐盛,也構筑起鄉村“向往的生活”。
“赤土夜話”幫村里建起網紅打卡點
各種文化大餐紛紛落地海滄鄉村并煥發勃勃生機,離不開村民的需求與參與。
洪塘村赤土社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個典型的閩南傳統村落原本高度依賴水稻等農作物種植,人居環境不佳。乘著鄉村振興及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的東風,村里環境極大改善,被評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還在網絡上收獲了“童話世界”“鄉村迪士尼”“天竺山腳下的桃花源”等美譽。
鐘阿姨從城里回村,開辦了“赤土家冰”。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現在出門都很有自信,這附近就數我們村做得最好,真的帶動了周邊。”60歲的鐘阿姨感慨道。為了照顧婆婆,2024年7月,她選擇從城里回村,開辦了“赤土家冰”小吃店。
這個“在家門口創業”想法的落地,離不開村里四年前張羅起來的“赤土夜話”。
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周的“赤土夜話”都會聚集村領導、在地企業、鄉賢、普通村民等各方主體,共同為村里發展建言獻策、對接資源。起初“赤土夜話”比較常規,主要討論村里摸排好的普遍需求,近年來則更精準聚焦于村民的個性化需求。無論是誰想學攝影、或是開網店,“赤土夜話”就能及時整合資源,針對性召開專場討論,切實幫助村民把一個個“好點子”變為現實。
“開心婆婆”西鼓隊成為赤土社的一張名片。 赤土社 供圖
“赤土家冰”的門面設計,就是“赤土夜話”的落地成果之一,鐘阿姨主動找到村委,通過“赤土夜話”平臺,很快就對接到專業的團隊、做好了規劃設計。
同樣在“赤土夜話”上萌發想法并得到支持的,還有在網絡上出圈的“開心婆婆”西鼓隊。
2021年7月,村里蔣萬丹、蘇百支兩位婆婆提出重振西鼓隊的想法,這一隊伍已停辦多年,許多隊員如今已平均70歲,技藝也生疏甚至遺忘了。村里通過“赤土夜話”平臺,幾經周折找到了當年的指導老師。
這支時隔20年重建的隊伍,很快成為婆婆們重要的精神寄托,經常活躍在村里村外的大型活動上,更因其活力和風采在網絡上意外“出圈”,成為赤土社的一張閃亮名片。
赤土社錦熹陶瓷博物館展出的一件陶瓷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在村民們踴躍參與下,赤土社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強。企業來了,商家來了,在外經商的村民也回來了。村里不僅有了錦熹陶瓷博物館,還涌現出漢服妝造體驗店等豐富多樣的新業態,為村莊注入了全新活力。
與赤土社的改變一樣,海滄眾多鄉村、社區的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并不只限于設施建設,更將重心聚焦在了群眾的精神需求上。
比如,除電影院免費開放外,在“百姓院子”里,還有閩南老街展廳、科普長廊、文創多功能活動區等,附近的老手藝人也經常來這里展示自己的技藝。
老舊民宅變成村里的“詩和遠方”
鄉村變美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這些升級的鄉村空間與新業態,也悄然成為城市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吸引著許多城里人在海滄放慢腳步、體驗另一種生活節奏。
這里,不再是他們匆匆路過的風景,而是能找回久違“鄉土情”和“松弛感”的所在。
過坂社區為城市游客打造“詩和遠方”。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一抹清香”茶苑主理人李娟正是被這種魅力所吸引的代表。
2021年,她抓住鄉村振興機遇,攜全家從城市遷居過坂社區,經營民宿及茶飲,自此扎根鄉村。“我對農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一直向往著有天有地、有院子的生活,現在終于實現了。”李娟如是說道。
更令她欣喜的是孩子的轉變,“我小兒子已經把民宿當成了家,他剛到村里時白白嫩嫩的,又非常靦腆,一看就知道是城市來的;現在他和村民熟悉了,在村里到處跑,完全融入了這里的生活。”
“茶苑”所在原本是一處村民老宅,日常堆放雜物,也散養家禽,不僅沒啥經濟效益,還影響了村容村貌。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鋪開,村里閑產經過修繕改造后得以盤活。老宅旁的倉庫,改造成了共享餐廳;臟亂差的牛棚,變身為農家小院;房前屋后的幾畦菜地,則以后花園的面貌全新登場。越來越多的“李娟”們在此匯聚,畢業的大學生帶著理想來村里創業,做起了扎染坊;外地退休老師帶著母親,長期住在村里休養,享受退休生活……
作為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試點社區,過坂社區還持續升級公共空間,建起了老年學堂、小人書博物館、共享茶室、書院、老人活動中心等,長期開展讀書會、親子活動、暑期班、文藝匯演、廟會等活動。
過坂社區建有小人書博物館,也是村民們閱讀的好去處。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如今,這里成了周邊地區游客節假日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可以舉辦沙龍、茶話會等多種團建活動。城市居民紛至沓來,在鄉村里尋找慢節奏的愜意、新奇的體驗和文化的滋養,村民家門口帶著泥土味的鄉村文化,成為城市居民新鮮的“精神大餐”,滿足著他們對“向往生活”的想象。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新生的特色業態,不再僅僅是本地村民的福利,更成為一張張引客下鄉的“金名片”。海滄的鄉村,正成為城鄉融合、共享美好生活圖景的新熱土。
海報設計 鄭達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