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學者”在故宮博物院做學術講座故宮博物院供圖
2022年8月,故宮博物院啟動“太和學者計劃”,以“太和”之名,寄寓“天地和合、萬物共生”之意,搭建開放、包容、可持續的人文交流平臺,推動全球文化遺產領域的學術合作與文明互鑒。兩年多來,該計劃堅持“以文物為媒、以學術為核、以交流為紐”,將學術研究、文明對話與民心相交有機結合,積極回應全球文明倡議,吸引了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四大洲14個國家和地區的27位學者參與,議題涵蓋中外文明對比研究、考古調查、文物研究、宮廷歷史文化研究、文物保護理念與修復技術、博物館數字化等領域,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合作平臺。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名單,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以學術賦能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入選,展現了該項目在國際交流、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方面的突出成果與影響力。
“太和學者”觀摩故宮博物院藏文物 故宮博物院供圖
跨文化視野下的學術共研
自設立之初,“太和學者計劃”便明確以文化遺產研究為支點,推動跨文化對話與合作,服務全球文化治理和文明交流互鑒。它不僅是故宮博物院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國文化機構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交流機制下,故宮博物院積極組織太和學者奔赴田野實地,深入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在“請進來”方面,來自德國、日本、伊朗、巴基斯坦等國的學者通過該平臺深入各領域研究,豐富中外文化交流學術圖譜。如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胡素馨圍繞“故宮與敦煌石窟”展開比較研究;日本學者大羽惠美首次現場觀摩《如意藤》唐卡整套作品,獲得圖像與材料研究信息;伊朗德黑蘭大學的伊瑪達爾丁聚焦故宮藏品中具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及相關文化要素的文物,深化中伊文化互動史研究等。在“走出去”方面,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足跡遍及海外:春花研究館員赴日本查核300余部滿文古籍信息,發現珍貴的孤本文獻;羅文華研究館員團隊跋涉尼泊爾5個月,系統考察佛教遺跡,記錄文化遺存,為中尼文化交流史提供翔實資料;吳偉高級工程師在越南升龍皇城遺址與越南考古學者共同開展考古整理、調查與研究……
太和學者以各自專業為支點,圍繞具體議題深入研討,碰撞思想、共享經驗,推動了跨學科、跨國別的知識共創與理念互鑒,為構建國際人文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堅實學術力量。
在日常細節中建立互信
學術交流之外,“太和學者計劃”在組織管理中注重日常細節,體現文化機構的人文溫度。來華學者訪問期間,佩戴與故宮員工一致的工牌,大家一同用餐、辦公、調研,融入日常工作節奏;同時,故宮團隊為學者提供翻譯、調研、出行、緊急醫療等全方位支持,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學者也紛紛表達對這段“非凡學術之旅”的真情實感。意大利籍學者瓦倫蒂娜在訪問期間重返中學時代的寄宿家庭,其父母專程從歐洲來京,與其“中國父母”相聚。離別時,她在給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中文手寫信中說:“我內心涌動著復雜的情感,今天離開故宮時,眼中忍不住泛起淚花……最后一次回望東北角樓時,雖然依依不舍,但內心卻充滿了幸福感?!?/p>
這種跨文化的深度共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在日常中建立起真實而持久的情感聯結。從并肩工作到情感共鳴,學術之旅也逐漸成為心靈之旅。
讓中華文化故事走向世界
在“太和學者計劃”的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不僅作為研究者深入探索中華文明,更主動成為中國文化的講述者與傳播者。他們以腳步丈量中國,以心靈回應文化,在觀察與對話中不斷拓寬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榮譽所長古克禮教授的中文名取自《論語》中的“克己復禮”,他懷中常攜袖珍版《論語》。他深入觀摩了故宮博物院院藏的天球儀、地球儀、日晷等多件清初宮廷科學儀器,并結合相關資料自制了一個日晷模型,專業又生動地呈現了中國古代科學遺產,期望讓世界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智慧。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亞洲文明研究所所長加尼爾教授在訪學期間走訪考察了11個城市的佛塔、清真寺和博物館。他表示:“中國文化面貌之豐富與獨特超出預期。作為太和學者,我不僅打開了研究中國佛塔的學術路徑,也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p>
兩年多來,參與“太和學者計劃”的學者既是研究者,也是溝通者、見證者和講述者,共同繪就了一幅跨越語言、文化與地理的文明對話圖景。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的當下,太和學者正以學術為舟、理解為帆,跨越國界,穿行歷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知識溫度與文化力量。
2025年7月4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計劃”:既是研究者,也是溝通者、見證者和講述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