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館在當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少人“為一個館,奔赴一座城”。暑期家庭游、親子游、研學游迎來高峰,“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一些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無法預約。
針對暑期博物館預約難的問題,國家文物局近日專門發出《關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博場所提升開放服務水平,結合實際實施預約參觀機制,禁止預約“一刀切”。澎湃新聞近日就此進行了采訪。
7月3日,蘇州古城灼熱的陽光下,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文化地標——蘇州博物館本館門外,來自山東的游客吳女士帶著孩子正在排隊中,她告訴澎湃新聞:“蘇博本館太難預約了,動員家人用多個手機刷了好幾天才預約成功。”
澎湃新聞記者打開蘇州博物館本館預約參觀小程序,發現一周以內的門票全部約滿。“夜場的票會相對好約一些,我們建議觀眾在預約時可優先勾選5點后的場次。”蘇博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蘇州博物館本館門外的排隊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圖
這一幕正折射出2025年暑期“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熱門場館,同樣是“一票難求”。
博物館“一票難求”的背后
澎湃新聞記者登錄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的預約小程序,發現下周一之前的門票也已全部約滿。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參觀預約小程序一樣均無票可約;上海博物館的人民廣場館一直到7月16日,都處于約滿狀態。這些頂流博物館堅持預約制有其道理所在,客流量超飽和導致設施故障頻發,此外,當觀眾在展廳摩肩接踵,展柜里的文物安全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預約處于“已約完”狀態
國家博物館預約程序一直處于“已約滿”狀態
國家文物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7046家,2024年全國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4.3萬個、教育活動51.1萬場,接待觀眾14.9億人次。逛博物館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在暑期長假尤其明顯。
以蘇州博物館本館為例,不僅文物收藏豐富,而且是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文化地標,又包含全國重點文物忠王府,一直是蘇州首屈一指的參觀旅游點,然而由于場館面積不大,承載量只有數千人,面對每天數萬人次的參觀要求,即使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而言,也必須控制承載量。
再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作為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文物在數量和品質上都居國內博物館前列。原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曾公開表示,館內最大承載量為1.2萬人,但每天預約點擊量超過60萬人次,門票幾乎“秒空”,根本無法滿足需求。此前曾有網友發布視頻稱,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無法預約,現場排隊也無法進入,于是只能向“黃牛”購買原本是免費票的門票。
在北京,面對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熱門場館的預約難,一些技術“黃牛”曾利用技術漏洞大肆斂財。北京海淀檢察院此前披露的案件觸目驚心:犯罪團伙此前通過搶票軟件提前兩分鐘獲取驗證碼,在放票瞬間鎖定成百上千的號源。“普通人手動填寫信息時,票早被搶光了。”一位安全專家分析道,這些免費門票在網絡平臺上被炒至80-150元不等,有團伙月入超30萬元。“本來預約放號系統是為了保證公平公正,但是因為有惡意程序的存在,剝奪了絕大多數群眾搶號的權利。”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科技犯罪檢察團隊檢察官白磊此前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說。
預約松綁及差異化的實踐
針對暑期博物館的預約難問題,國家文物局近日緊急印發通知,明確要求禁止搞“一刀切”式預約。文件強調需“科學評估場館承載能力”,為后續改革指明方向。《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館要實事求是開展參觀預約工作,能夠確保安全并具備錯峰、分流條件的場館,原則上可以取消預約限制;對確需預約的場館,應發布預約規則、參觀須知等,并簡化預約流程,同時保留人工窗口、電話預約等服務渠道,保障不同群體參觀權益。
通知下發后,多地博物館響應迅速。深圳博物館、太原博物館率先取消暑期預約制,通過延長開放、錯峰分流緩解壓力。深圳博物館線上預約入口有醒目的紅色字體顯示:觀眾通過安檢即可入館參觀,無需提前預約。
更具風向標意義的,是上海、蘇州等地頭部博物館的變革。
在上海黃浦江兩岸,博物館預約的差異化政策其實早已在實施。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由于承載能力的原因,仍保持高峰期限流預約,而去年9月開放的上海博物館東館由于容載量較大,早已試行散客免預約參觀。澎湃新聞記者此前在上博東館看到,觀眾持身份證件經B1層安檢即可入館,老年游客通過綠色通道則更加便捷。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展出現場
蘇州博物館的“兩館策略”同樣清晰:蘇州博物館西館、民俗博物館和古籍圖書館實行免預約排隊入館,只有承載量有限的本館維持分時預約,觀眾需提前七日通過官網或微信小程序預約。此外,從7月1日起,蘇州博物館本館、西館及煥新開放的蘇州民俗博物館同步啟動暑期延時服務,開放時間延長至20:00(19:00停止入館),該政策將持續至8月31日。
“蘇博本館日均接待能力僅數千人,而且文物也必須要保護好,蘇博西館空間更大,通過監測發現,瞬時承載量比本館高40%。”蘇博一位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介紹,這為政策調整提供了數據支撐,“在蘇州博物館本館,老年游客其實不需要預約,憑60周歲以上的身份證即可免預約參觀。”
在西安,陜歷博秦漢館也正是在陜歷博本館承載量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建設擴容。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龐雅妮說:“今年,我們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增加供給并優化服務,以充分釋放博物館的文化能量。”記者發現,雖然陜歷博本館近期已無票可約,但陜歷博(秦漢館)每天都有數千的余票可供預約。
7月3日下午,陜歷博秦漢館預約顯示余票充裕
從 “管理者思維” 轉向 “服務者視角”
國家文物局對于取消預約“一刀切”的通知中,核心在于“科學評估”與“分類施策”:空間承載力強的場館取消預約,且特別強調“具備錯峰分流條件的場館原則上可取消預約限制”,脆弱場館在保護預約的同時則優化流程。這為各館量身定制開放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據。
當白天的承載極限被突破,夜游成為到博物館的新體驗。不少博物館近日陸續發布延長暑期參觀的措施,如湖南博物院近日將整個暑期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20:30,同時每日增加5000名預約名額。深圳博物館取消預約的同時延長開放至夜間,以用時間換空間;上博東館則對探索宮、數字館等互動區域保留專項預約,避免體驗感下降。
湖南博物院夜游現場
一些文博學者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除了這些擴展參觀時間與增加預約的措施,根治預約難題需系統性方案,如國家文物局在通知中提出“三級聯動”策略:中央地方共建館要發揮引領作用,通過聯展、巡展將精品展覽輸送到中小博物館。此舉既可分流觀眾,又能激活區域性文化資源。
此外,技術反制也需要同步升級,有數字安全專家認為,熱門博物館其實可以采用“退票不立即釋放”機制,將爽約票轉為現場名額;通過大數據監測IP聚集、操作時序異常等特征,精準攔截機器刷票。
“關鍵還是服務意識,需要更多的整合資源、創新服務。上博與蘇博在這方面確實做出了不少探索。”一位上博志愿者對澎湃新聞說,博物館嘗試適當延時開放、推出“夜游”服務、取消“閉館日”等措施,同樣會讓博物館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滿足游客進館參觀的需求。
博物館預約政策的調整本質上是管理工具的迭代,而貫穿始終的核心命題,是如何在客流波動中守住文化服務的品質底線,即在文物保護與參觀體驗間尋找支點,在技術便利與人文關懷間尋找結合點。當博物館真正從 “管理者思維” 轉向 “服務者視角”,預約制的 “堵” 與免預約的 “疏” 才能殊途同歸,讓文化觸達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