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安徽省博物館協會主辦的全省博物館“百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
皖西博物館精心推選的春秋鳥紋銅蓋鼎、春秋子湯銅鼎、戰國六山紋銅鏡憑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價值,通過多輪遴選,成功入圍150件(套)候選名單,展現出皖西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皖西博物館部分)
春秋鳥紋銅蓋鼎
舒城縣河口春秋墓出土
口徑26.2厘米,腹徑30.5厘米,高30厘米。由蓋與身兩部分扣合而成。蓋平頂,中央置扁條狀高拱形鈕,周圍分立3個曲尺形扁捉手。頂面飾一周竊曲紋,捉手上飾云雷紋。鼎身子口內斂,扁鼓腹,上部附二長方形耳,圜底,三蹄足。腹上部兩道凸弦紋間飾一周鳥紋,耳飾圈點紋。
春秋鳥紋蓋鼎出土于群舒之地,其形制源于中原地區,發展于山東地區,并逐漸傳播至江淮地區,反映了獨具本土特色的群舒青銅文化與周邊區域文化的聯系與互動。
春秋子湯銅鼎
六安市九里溝村窯廠出土
口徑13厘米,腹徑25.2厘米,殘高27.6厘米。由蓋與身兩部分扣合而成。蓋平頂,直壁,頂中央立一小環鈕。器身直口,豐肩,扁鼓腹,圜底,下承三獸面有趾蹄足,三獸首造型各異。腹中部以等距飾凸弦紋三周,兩只鏤空半環耳對置于其間。肩部陰刻十二字銘文:“□膞子湯之□,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這件記有楚國人名的器物兼具群舒小口鼎的形制特征,反映出江淮諸小國在春秋時期陸續被楚國所兼并的過程中,其部分器類和器型被楚選擇性地吸收和借鑒,成為楚系青銅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元素。
戰國六山紋銅鏡
六安市經濟開發區白鷺洲戰國墓出土
鏡寬平素緣,直徑27厘米,緣厚0.6厘米。以六個“山”字紋作為主紋飾,均勻分布在鏡鈕周圍,下方飾有細密的羽狀地紋,其紋飾精美、精湛的鑄造工藝,是戰國時期楚國銅鏡藝術的巔峰成就,見證了楚國在戰國時期的文化繁榮和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研究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此次三件(套)館藏文物成功入圍全省博物館“百大鎮館之寶”候選名單,是對皖西博物館藏品價值的高度認可,也是對博物館多年來致力于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工作的充分肯定。
安徽省博物館協會將通過客戶端網絡投票與專家終評相結合的方式從150件(套)珍貴文物中最終決出100件(套)“百大鎮館之寶”。皖西博物館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后續評選進程,并積極為家鄉的珍貴文物投票助力,共同推動六安優秀歷史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敬請關注皖西博物館官方渠道發布的后續投票信息)
來源:皖西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