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中國已經生產出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直徑14米的潛艇耐壓殼!
這意味著,中國核潛艇將徹底擺脫龜背的困擾。
不僅噪音更低,還能攜帶更多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消息一出,在軍迷圈里炸開了鍋。
那么,這事是真的嗎?
“龜背”問題,曾是中國海軍難以啟齒的一道傷疤。
這玩意的本質,其實是導彈發射筒與耐壓殼體尺寸不匹配的產物。
就拿094型核潛艇來說,其耐壓殼直徑約11米。
而搭載的巨浪-2導彈長度,卻達到了13.2米。
這么長的導彈要裝進耐壓殼里,就不得不留下一個突兀的隆起,即所謂的“龜背”。
這一設計看似笨拙,實則體現了“保導彈性能優先”的取舍。
然而,“龜背”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
它使潛艇阻力暴增15%,流體噪音飆升30分貝。
這對于以隱蔽性為生命的戰略核潛艇而言是致命的,使其在敵方先進聲吶系統面前暴露風險大增,堪稱“深海中的移動靶標”。
值得注意的是,“龜背”問題并非中國獨有。
全球現役戰略核潛艇中,這一設計普遍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比如,俄羅斯“德爾塔IV”級,艇體直徑約12米,搭載的P-29PM導彈長度達13.8米,也形成顯著“龜背”;
美國“俄亥俄”級,艇體直徑達12.8米。
但攜帶的三叉戟導彈長度僅10.5米,因此“龜背”得以弱化,但并不是完全沒有。
俄羅斯“臺風”級,倒是沒有可見的“龜背”。
不過,它是通過雙耐壓殼設計來消除的。
然而代價卻是巨大的,高達4.8萬噸排水量和超高維護成本。
“龜背”問題直接影響潛艇的隱身性和作戰效能,若能解決這一難題,將是中國潛艇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
不僅是外形改變,更是戰斗力的幾何級增長。
首先,噪音降低了,敵方想要探測到沒那么容易。
其次,更大的耐壓殼意味著,潛艇內部空間變得更寬裕,能放置更多的導彈。
現在的巨浪-2導彈,射程大約8000公里。
更先進的巨浪-3導彈,最遠射程可達1.2萬公里,并且可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
據悉,096核潛艇可搭載24枚巨浪-3導彈,單艇一次齊射能覆蓋160個戰略目標。
這一配置,將使096型成為中國海基核威懾的核心力量,并顯著提升其全球戰略打擊能力。
再結合,無軸泵推技術和磁控降噪工藝,096型噪音有望降至95分貝,比海洋背景音還低,靜音性能徹底碾壓美俄主力潛艇。
盡管14米耐壓殼的傳聞令人振奮,但目前缺乏直接證據支持其真實性。
原因在于,2025年3月,中國船舶集團渤海造船廠,只是對外投放了一個“14米圓形裝配平臺”的招標信息。
部分網絡解讀和所謂“專家”,便直接將此“裝配平臺”的尺寸等同于“耐壓殼體”的制造直徑,并進一步引申為用于下一代核潛艇。
然而,招標文件并未明確提及該平臺與戰略核潛艇耐壓殼的直接關聯,這種解讀明顯帶有猜測和夸大成分。
再者說,14米圓形裝配平臺,也可能是用于制造其他大型裝備。
比如深海探測器、大型船體段、甚至港口浮筒等。
更重要的是,制造如此大尺寸的耐壓殼,涉及諸多技術挑戰。
比如,材料強度、制造工藝、研發周期與成本等等。
目前全球尚無公開服役的、采用單殼直徑14米的潛艇。
美國“哥倫比亞”級和俄羅斯“北風之神”級的耐壓殼直徑,也僅在12.5-13米左右。
盡管如此,中國近年來在海軍裝備領域的研發力度和戰略重視不容小覷。
未來若能在耐壓殼尺寸、材料技術或降噪工藝上實現突破,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海軍領域的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