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為期兩天的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京閉幕。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在小組討論會上分析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他指出,特朗普一邊采取加征關稅等強硬措施,一邊又釋放友善信號,這種做法既沖擊中美關系,也帶來新機遇。賈慶國表示,“目前看挑戰更大,但隨著經貿協定簽署,機遇正在增加。”
關于美加征關稅引發的“鬧劇”,他認為,中美貿易規模龐大、結構互補,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目的不是脫鉤,而是想通過極限施壓,取得對華經貿談判主動權,迫使中國在關鍵議題讓步。
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小組討論會。
特朗普奉行利益驅動外交,很多問題可通過談判施壓解決
賈慶國認為,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釋放出的信號和采取的做法給人強硬印象,比如針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曾提高到非常荒誕的145%,主要人士任命也有很多強硬反華分子,包括前期因言行極度反華被中國制裁的國務卿。另一方面,特朗普對華政策一些做法又出乎意料友善。特朗普就職曾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參加他的就職典禮。他與中國國家領導人通話時表示愿意與中國一起竭盡全力,使世界變得更加和平和安全,并期待立即開始共同解決問題。在接受采訪時他說,盡管中美目前經濟存在分歧,相信雙方有潛力建立合作關系。
如何解釋這種情況?賈慶國拆解了5個方面原因。一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貿邏輯。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的對外經貿政策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提高關稅增加財政收入,緩解長期存在的財政赤字壓力。二是通過設置高額關稅,來降低企業在美國境外投資的收益,從而使得他們有意愿到美國投資,推動美國制造業的復興?!按驂浩渌麌也皇撬哪康?,更多是一種關聯傷害。”
二是加征關稅的意圖和影響。他分析,中美貿易規模龐大、結構互補。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目的不是脫鉤,而是通過極限施壓,取得對華經貿談判的主動權,迫使中國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做出讓步,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后來雙方能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妥協。
三是交易主義的外交導向。特朗普奉行利益驅動的外交哲學,把國際交往視為交易性的談判。他認為很多問題是可以通過談判、施壓來解決的,并不是不可化解、不可調和的意識形態。
四是地緣政治的考量。特朗普也意識到,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和資源都在不斷增大。他知道很多問題解決需要中國合作,在一些對華敏感問題上,盡可能保持謹慎態度。
五是美國政治生態對政策行為的約束。特朗普強烈的個人權威主義傾向、龐大的草根支持以及對共和黨內部強大的控制力,帶來高度集權的決策生態。在這種生態下,只要特朗普沒明確表達政策意圖,其他人會非常謹慎,不愿意說有可能會忤逆他的話。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
關稅戰下的博弈:中美經貿正形成新的相互制約生態
賈慶國指出,特朗普這些做法給中美關系既帶來強烈沖擊,也帶來一些機遇。他分析,從沖擊角度看,首先是關稅戰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可能加速兩國經貿和科技脫鉤,而這種沖突還會外溢到兩國關系其他領域,比如安全、人權、臺灣問題等。其次是美國國內反華勢力會利用關稅戰給中美關系制造麻煩。比如推動特朗普將關稅戰賦予反華的目的,想要打關稅戰就要挾其他國家一起反華。
“美國一些盟友,也可能在一些問題上制造沖突來誘發中美沖突,從而減輕美國對于他們開展關稅戰造成的影響?!辟Z慶國舉例,在南海航行自由、人權問題、俄烏戰爭上,會制造些沖突,把特朗普注意力帶到這些問題上。
同時他也提出,特朗普上任給中美關系帶來很大機遇。如果關稅戰能處理好,兩國經貿關系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現在看來這個希望還是存在的?!贝送?,關稅戰也顯示,兩國經貿關系正形成新的相互制約的生態。
根據報道,在倫敦達成的協議中,包括美國承諾取消對中國芯片設計軟件的禁令,以及中國承諾加快稀土出口的審批。這在賈慶國看來“很有意思”,中國和美國各自有“卡對方脖子”的東西,未來在經貿領域有可能形成相互威懾格局,使得兩國更好開展貿易。
“特朗普交易型外交意味著淡化意識形態,有助于中美關系更務實開展合作。”他說。
采寫:南都記者莫倩如 潘珊菊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