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這幾天,華盛頓簡直像炸了鍋。24小時里連爆四個大新聞,每個都夠特朗普頭疼的。
最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回麻煩來自兩頭:家里20個州聯手造反,國外盟友默克爾也開始發難了。
特朗普這次怎么收場?美國政治還能穩住嗎?
作者-彤
家門口起火了
20個州聯手告特朗普,這事兒聽起來就夠勁爆的。7月1號那天一早,加州法院收到了一份厚厚的起訴書。不是普通的民事糾紛,而是20個州的總檢察長聯手狀告現任總統。
想象一下這個場面:從加利福尼亞到紐約,從伊利諾伊到華盛頓州,這些州的法律精英齊刷刷地站到了特朗普的對立面。
起訴的理由聽起來就讓人后背發涼。特朗普政府要把老百姓的醫保數據交給國土安全部,美其名曰"識別非法移民"。問題是這些數據里有什么?你的病歷、家庭住址、社保號碼,甚至你去過哪家醫院看什么病。
這不是什么技術層面的數據共享。這是赤裸裸的政府監控。
想象一下,明天你因為發燒去診所,后天移民局就可能根據這些信息找上門。這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反烏托邦情節,這是正在美國發生的現實。
加州州長紐森這次站得最前面,他的話說得很直接:"這不是數據共享,這是政府監控。"其他19個州也跟著表態,態度出奇地一致。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都是清一色的反對聲。
更要命的是,這次起訴的法律依據相當充分。根據《隱私法》和《信息自由法》,聯邦政府在沒有明確授權的情況下,確實無權將醫療數據用于執法目的。
問題的嚴重性還不止于此。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基本價值觀上都無法達成一致時,這個國家的憲法體系還能維持多久?20個州的集體反抗,不是簡單的政策分歧,而是對聯邦權力邊界的根本質疑。
經濟牌也打砸了
就在20個州忙著打官司的時候,特朗普還在為他的"大而美"法案慶祝。51票對50票,險勝。但這個險勝背后藏著更大的危機。
馬斯克直接炸毛了。這位世界首富在推特上連發三條長文,最狠的一句話是:"法案瘋狂且破壞性強,我考慮成立美國黨。"要知道,馬斯克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主兒,他有錢有影響力,真要搞個政黨出來,那可是要命的事。
為什么馬斯克這么生氣?因為"大而美"法案取消了電動車的聯邦補貼,這等于是砸了特斯拉的飯碗。更讓他憤怒的是,法案制定過程中,他這個新能源巨頭竟然被排除在"知情圈"之外。
這就像是請客吃飯,結果發現自己被安排在了停車場。
更要命的是背后的數據。美聯儲剛發布的報告顯示,頂層0.1%的富人現在控制著13.8%的國家財富,而底層50%的人只握著可憐的2.5%。"大而美"法案如果繼續推進,這個數字只會更加刺眼。
普通人怎么想?一位底特律的汽車工人接受采訪時說得很實在:"電動車補貼沒了,傳統汽車廠也在裁員。特朗普到底是幫誰的?"
這句話問到了點子上。當經濟政策開始撕裂社會結構時,再強勢的政治家也得掂量掂量民心的分量。
參議院的投票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51比50,這樣的微弱優勢在政治上約等于失敗。眾議院那邊的情況可能更糟,民主黨議員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在7月4日前給特朗普一個"國慶大禮"。
國內搞得一團糟,按理說應該穩住外交基本盤。但特朗普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把最重要的盟友也給得罪了。
老朋友翻臉了
默克爾出山了。這位德國政壇的"鐵娘子"雖然已經卸任,但說話依然有分量。7月2日晚上,她在希臘推廣新書時,把特朗普批得體無完膚。
最扎心的是這句話:"特朗普就像個地產開發商,在他眼中世界是待售的土地,搶到就是贏。"默克爾還提到2017年那次尷尬的握手拒絕,但這次她不是在訴苦,而是在警告歐洲。
"這種否定規則和監管的政治風格,正在威脅歐洲民主制度。"默克爾的話說得很重,也很準。
時機卡得太準了。7月9日是特朗普給歐盟設下的"談判大限",到時候沒談攏就加征50%關稅。現在默克爾這么一發聲,等于給歐盟各國打了強心針。
反應很快就來了。馮德萊恩的回應相當硬氣:歐盟將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最快7月14日實施。從農產品到工業制品,從科技產品到奢侈品,這份清單涵蓋了美國出口的主要商品。
這是要真刀真槍對著干的節奏。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不甘示弱,直接表態:"法國將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去應對美國的關稅措施。"這話聽起來像是宣戰書,實際上也差不多。
問題在于,歐盟的團結度比想象中要高。過去幾年,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政策不但沒有分化歐洲,反而讓他們抱得更緊。默克爾的這次發聲,更是給那些還在猶豫的歐盟成員國吃了定心丸。
當跨大西洋關系的基礎開始松動時,那些一直在找茬的對手自然不會錯過機會。中東那邊已經給出了答案,而且答案相當血腥。
中東徹底失控了
7月1日晚上,以色列的防空警報響個不停。
哈馬斯從加沙發射火箭彈,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直接命中特拉維夫機場。以色列號稱攔截了86%的導彈,但從現場視頻看,特拉維夫和海法的大片建筑還是被炸成了廢墟。
這些數字聽起來不錯,但現實很殘酷。當99%的攔截率遇到鋪天蓋地的導彈雨時,剩下的1%就足夠致命了。
更麻煩的是伊朗。7月2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簽署命令,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這等于是在說:"你們炸了我的核設施,我就不按規矩玩了。"
伊朗的報復來得又快又狠。美軍在霍爾木茲海峽發現伊朗軍艦已經做好布雷準備。這條海峽控制著全球20%的石油運輸,一旦被封鎖,油價翻倍都是小事。
想想看,如果霍爾木茲海峽真的被封鎖,全球經濟會變成什么樣?每桶原油150美元?200美元?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逼近的現實。
以色列內部也開始出現裂痕。總理內塔尼亞胡嘴上說要"連根鏟除哈馬斯",但外交部卻表示"只要哈馬斯放下武器,沖突明天就能結束"。這種自相矛盾的表態,暴露了以色列戰略的混亂。
內塔尼亞胡下周要訪問華盛頓,所有人都在猜:他會不會說服特朗普再次空襲伊朗的核設施?但問題是,美國現在還有多少盟友愿意支持這樣的冒險行動?
從加州法院到德黑蘭廣場,從華爾街到布魯塞爾,危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倒下。特朗普曾經自信滿滿地說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但現在看來,他可能正在讓美國四面楚歌。
結語
看完這四個危機,你會發現一個規律:特朗普的每一個政策都在制造對立。對內分裂州際關系,對外得罪傳統盟友,在中東四面樹敵。這不是策略問題,而是治理邏輯的根本缺陷。
古人說"欲安其家,先和其鄰;欲治其國,先正其道。"特朗普的問題在于,他把政治當生意做,把國際關系當房地產項目。短期內可能有些收獲,長期來看必然透支信任。
更深層的問題是,當一個國家的內政和外交同時出現系統性危機時,任何單一的解決方案都顯得蒼白無力。20個州的起訴、馬斯克的反叛、默克爾的批評、中東的失控,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后,指向的是同一個核心問題:美國正在失去凝聚力。
面對這樣的多重危機,你覺得哪個對美國威脅最大?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