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貿易團隊揚言90天內將達成90項協議。
但是,特朗普上個任期內,即使是最小的貿易協議——修改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中的汽車和鋼鐵條款——也耗時八個多月,而全面的美墨加貿易協定則耗時兩年多。
你認為他在吹牛?想想前不久用B-2轟炸機襲擊伊朗的操作,有時候真的搞不懂,究竟是真自信還是釋放煙霧彈?今天好好扒一扒。
一、歐盟吃閉門羹,阿根廷成“香餑餑”
歐盟貿易代表塞夫科維奇周一屁顛屁顛跑到華盛頓談關稅,結果發現美國首席談判代表貝森特根本不在家——人家跑去阿根廷“支持經濟改革”了。這操作簡直絕了:歐盟作為美國最大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近1萬億美元),就這么被晾在一邊;阿根廷全年對美貿易額僅163億美元,卻成了貝森特的“重點關照對象”。
為啥?阿根廷是農業出口大國,對美順差僅2.3億美元,屬于“柿子挑軟的捏”。更關鍵的是,阿根廷所在的“南方共同市場”貿易壁壘高,跟歐盟談了25年才達成自貿協議,這次美國象征性收10%關稅,阿根廷直接感動到“劫后余生”。貝森特這波操作,擺明了是先搞定南美后院,湊夠20個協議充數,再去啃中歐這些硬骨頭。
二、90天90個協議?專家:先解決人手問題
特朗普團隊號稱要“90天90個協議”,但現實是:財政部只有一位參議院確認的高級官員,貿易代表辦公室關鍵職位全靠員工撐著,連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都還沒提名。更魔幻的是,貝森特跑去阿根廷當天,財政部官員還在跟烏克蘭談礦產協議——這哪是談判,分明是“拆東墻補西墻”。
專家直呼不可能:特朗普第一任期改個美韓自貿協定都花了8個月,全面的美墨加協定談了兩年多,現在想90天搞定90個?做夢!更絕的是,特朗普征召大律所律師當志愿者應急,但80歲的他真能每天拍板一個協議?怕是最后只能“大撥轟”,把萊索托、柬埔寨這些小國當“平替”充數。
三、市場不買賬,債市成“致命傷”
特朗普為啥突然搞出“90天協議”?答案藏在債市暴跌里。此前他狠話放盡要加征關稅,結果債市直接崩了——逼得美聯儲不得不出手救市,這可觸到了特朗普的逆鱗:怎么能求自己恨的人?于是趕緊推出“90天協議”安撫市場。
但市場沒那么好騙。這次特朗普一共對100多個國家加稅,刨去“dirty 15”(對美順差最大的13個經濟體),剩下80多個都是好欺負的小國。真正難啃的中歐、加墨、東南亞根本沒解決——中國準備硬剛,歐盟打算“硬脫歐”,越南死活保順差。這種“虛空打靶”的操作,短期可能穩住市場,但長期只會讓全球貿易預期更混亂。
四、協議含金量幾何?專家:全是“面子工程”
特朗普團隊公布的“顯眼包”協議名單里,英國、新加坡、澳洲這些發達經濟體確實好談:英國有人脈基礎,澳洲對美逆差,新加坡沒利害沖突。阿聯酋和沙特更簡單,只要承諾加大投資就能過關。但這些國家對美貿易額加起來還不到中歐的零頭,根本解決不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
真正的麻煩在“dirty 15”。日本想保住汽車出口,卻面臨30%關稅威脅;印度堅持保護本土產業,談判陷入僵局;墨西哥直接放話“要保順差”。更搞笑的是,特朗普一邊談協議,一邊還在給中國商品加征104%關稅——這種“又打又談”的套路,連《紐約時報》都看不下去:“這不是談判,是表演。”
五、迷之操作背后的三重博弈
1. 選舉考量:特朗普急需兌現“美國優先”承諾,90個協議能在2026中期選舉前刷一波政績,哪怕大部分是“平替”。
2. 權力博弈:納瓦羅、貝森特等貿易顧問各懷鬼胎,政策立場反復搖擺,連歐盟都吐槽“美國談判要點像燙手山芋”。
3. 市場反噬:美國商會警告,若90天內搞不定主要貿易伙伴,企業供應鏈成本將飆升15%,通脹率可能再漲2個百分點。
結語:一場注定“翻車”的政治秀
從B-2轟炸機的轟鳴聲到90天協議的豪言壯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始終帶著濃烈的“表演型人格”。他試圖用“虛空打靶”轉移焦點,卻暴露了債市崩盤的致命弱點;他想用“平替協議”蒙混過關,卻忘了全球貿易的核心矛盾從未解決。
那么問題來了:當90天期限到來時,特朗普是真能“兌現承諾”,還是又一次“拉抽屜”?
(據美聯社、路透社、觀察者網等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