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7月2日晚,K1373列車突發斷電事故,在炎熱氣溫下一名男乘客砸窗通風,此事引發熱議。一些網友請我評論一下,我發現3年前我已經評論過類似現象了。當時的推文題目是《唐山事件:一個難解的困境》。核心觀點是類似的:在一個等級森嚴并且層層問責的社會,集體行動的空間非常逼仄,當“出頭鳥”是風險很大的。最近,我在看一些歷史書,開始認同一個觀點:要改造國家,不能光盯著政府,還要改造社會。國家和社會之間,似乎真的是在進行一次“紅皇后”的賽跑?!欇x華 2025-7-5
唐山打人事件,人神共憤。一些人呼吁嚴刑峻法,“掃黑除惡”;一些人呼吁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然而,經歷了憤怒的譴責,冷靜的思考之后,我認為這是一個難(無)解的困境。
見義勇為的社會風氣,需要借助強大的集體協調博弈達成一種均衡:任何人路見不平,都敢出手,那是因為他/她相信別人也會積極響應,并且這樣做沒有后顧之憂(不會被判刑)。如果個體可以比較容易地形成協調,就解決了集體行動的難題,而集體行動的難題幾乎是人類的終極困境。
如果一個社會很容易協調起來解決集體行動難題,那么它就會對現有的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因此,集體行動和社會秩序是一對矛盾,這在任何國家都一樣。從廟堂人士的立場出發,你是更看重社會秩序還是更看重集體行動?答案昭然若揭,很多不合理的現象也就能理解了,盡管理解并不意味著解決了問題。
反過來,集體行動能力越弱,譬如一盤散沙,社會就越是依賴廟堂維持秩序,掃黑除惡就越是有合法性,這樣的社會就越是穩定。但穩定的社會就不容易解決集體行動難題,包括見義勇為現象。
孫中山先生關于一麻袋土豆的比喻,幾千年都適用?!杜f制度與大革命》的主要邏輯,就是一盤散沙的人一旦革命,社會可能崩潰得更快。
那有沒有中間道路?比如在某些領域允許集體行動,容忍變動,在另一些領域維持穩定,保持秩序?不太可能。多數人不能接受人格分裂。因此,強調維持秩序的理念,會要求熄滅任何星星之火,否則勢必燎原。
結論是:社會制度是一個體系,它包含很多互補的元素,形成了一種均衡。人們不能既要又要還要。
剛工作時該不該好好表現?
為什么主觀考核會產生“馬屁精”?
KPI考核的弊端是什么?
為什么組織內部不能隨便引入競爭機制?
什么樣的家族企業能長盛不衰?
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教師、醫生應該有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
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錢機制是不是影響了房價?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不妨看看《一切皆契約:真實世界中的博弈與策略》。在本書中,每一章面對一個現實難題,每一章講述一個有趣故事,每一章提供一個認知模型。著名學者賈康、管清友、何帆、黃有光、施展、楊瑞龍和周濂,聯袂推薦!
音頻版早已上線,請下載“看理想”App,即刻暢聽聶老師的聲音。
▼ 用契約經濟學來理解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