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上):星天蛾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蠶蛾總科
天蛾科
面形天蛾亞科
面形天蛾亞科(學名:Acherontiinae)是屬于天蛾科下的一個亞科。
1.形態特征
喙一般發達。下唇須一般較短,向前下方伸出,第1節接近基部內側無一群短的感覺毛。復眼大,表面光滑。觸角端節細而薄,端部有毛或鬃。胸部背面有骷髏形紋或近似的斑紋。前翅外緣一般呈弧形,較平滑,緣毛一般為白色及深色相間的花邊;腹部背面均有節間環及背線。
2.面形天蛾屬〈鬼臉天蛾屬〉
面形天蛾屬(學名:Acherontia)又名鬼臉天蛾屬,是屬于天蛾科下的一個屬。
(1)特征
胸部背面有一明顯的骷髏形紋。幼蟲有分成綠色或褐色,會以多種植物為食,長成成蟲時大約有7~10天壽命。鬼臉天蛾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叫聲嚇唬天敵。
鬼臉天蛾屬昆蟲因其奇異的外形而常常成為邪惡的象征,出現在文學和影視劇中。例如1991年美國電影《沉默的羔羊》中變態殺人狂“水牛比爾”家中飼養的就是鬼臉天蛾。
(2)鬼臉天蛾
鬼臉天蛾(學名:Acherontia lachesis),是鱗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屬動物。
①形態特征
a.成蟲
翅長50-60毫米。是一種體形較大的蛾類。胸部背面有骷髏形斑紋,眼斑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黃色,各環節間有黑色橫帶,背線青藍色較寬,第5環節后蓋滿整個背面;前翅黑色,有微小的白色點及黃褐色鱗片間雜,內橫線及外橫線各有數條深淺不同色調的波狀紋組成,頂角附近有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有一灰白色小點;后翅杏黃色,中部、基部及外緣處有較寬的黑色橫帶三條,后角附近有灰藍色斑一塊。前翅反面粉黃色,各橫線煙黑色,內、外側有白色毛鑲襯,翅基部有灰黑色毛叢,中線雙行,中間有黃白色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呈長錐形,背兜近三角形,顎形突寬大于高,中間凹陷;抱器長大于寬,尖端變窄,前緣有密集的毛,基部有毛墊;抱器腹突掌狀,端部分為兩齒,向上一個較大,向下一個略小而彎曲;陽莖端細長矛形,骨化強。
b.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95-110毫米。頭黃綠色,外側有黑色縱條。身體黃綠色。前胸較小,中、后胸膨大,每節有1-2個橫皺紋;皺紋深綠色。腹部第1-7節體側各有1條自氣門線到背部的深綠色斜線,斜線后緣深黃色;各腹節有較密的綠色皺紋,接近背部有較密的褐色顆粒;尾角黃色,長15毫米,向前上方彎曲,上面布有綠色微刺;氣門黑色。胸足赭黑色,腹足綠色。
②生活習性
鬼臉天蛾以茄科、豆科、木犀科、紫葳科、唇形科植物為寄主。卵孵化成幼蟲后,依靠幼嫩葉子和花果生活成長,老熟幼蟲從樹上爬下,地下化蛹,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飛翔能力不強,常隱居于寄主葉背。白天停棲與翅色近似的樹干上,由于具有趨光性,夜晚會變得異常活躍。當期遇到危險或威脅時,它能將空氣從口器中逼出,會在地面飛跳并發出“吱吱”的叫聲。
③繁殖方式
鬼臉天蛾1年發生1代。以蛹越冬。成蟲6-7月化蛹羽化,8月上旬卵散產于寄主樹葉的背面,幼蟲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老熟幼蟲10月中旬下樹鉆土越冬,翌年6-7月化蛹,成蟲羽化出土后不久即交尾。
④物種危害
鬼臉天蛾成蟲以花蜜及蜂蜜等為食,常取食蜂房里的蜂蜜,是中國南方最常見侵襲蜂群鱗翅目天蛾科害蟲。鬼臉天蛾有項奇特的本領,它會模仿年輕蜂王的“嗓音”,發出一種特別急促的聲音,不費吹灰之力,便潛入了蜂房,盡情地享受甜美的蜂蜜。鬼臉天蛾不僅偽裝竊蜜,也強行占領蜂巢。當它聞到蜂蜜香味,便從巢門或裂縫中潛入箱內,用翅膀拍打蜜蜂,由于鬼臉天蛾軀體堅硬,蜜蜂難于刺鰲抵抗,造成大量傷亡。
幼蟲取食新梢葉片及嫩莖。在中國云南白蠟產區,鬼臉天蛾幼蟲對白蠟蟲寄主樹女貞危害嚴重,有時寄主樹的葉片被其幼蟲食光,因而使寄主樹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導致寄主樹干枯死亡,使白蠟生產減產或失收
⑤分布范圍
廣泛分布于亞洲,包括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日本、巴基斯坦、尼泊爾、中國(湖南、江西、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甘肅、福建、臺灣)、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印尼等地的低中海拔山區。
3.黃線天蛾屬
黃線天蛾屬(學名:Apocalypsis)是鱗翅目天蛾科天蛾亞科的其中一個屬,只有黃線天蛾(學名:Apocalypsis velox)一個物種。
黃線天蛾(學名:Apocalypsis velox)是天蛾科黃線天蛾屬的一種昆蟲。
(1)形態特征
翅長60mm左右。頭棕黃色,觸角深黃,基部頭上有白色縱帶;胸部棕黃,背板有“八”字形白紋,肩板外側白色;腹部枯黃色各節間有黑色環紋,背中線呈間斷的黑色縱條;腹部腹面灰黃色;前翅狹長,赭棕色,各脈紋枯黃色,內、中線不明顯,外線較直,棕黃色,頂角有一條淡黃色斜線,外線內側有白色襯紋,中室有白色斑一個,中央有一黑色小點;前翅反面黃褐色,后緣黃色;后翅棕褐色,基部有兩條較深的縱紋,反面與前翅相同,基部有黃白色縱條。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呈倒漏斗形,頂端向外方彎曲似鳥嘴;背兜不明顯,顎形突兩側寬大中間合攏呈舌形,向上伸達背兜上方;抱器長片形,端部變窄;囊形突近三角形,下端尖,較光滑;抱器腹突條狀,末端單鈍,兩側有皺褶;陽莖柱形,中部以上呈透明膜質,一側有鉤狀骨化板。
一年發生1—2代,以蛹過冬。
(2)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一代,以蛹過冬。
寄主為楊,柳,山楊,樺,椴,梣。
(3)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東北, 華北, 華西。
國外分布:日本, 前蘇聯, 印度, 錫金。
4.星天蛾屬
星天蛾屬(學名:Dolbina)是鱗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頭頂灰褐,下唇須較短,黃褐色,向前伸;觸角末端尖細,彎曲度大;胸部背面有人面形紋;前足脛節無端距;前翅正面灰褐色,中室端有白色圓星;后翅無間斷的白色外緣(有些只有細白線);腹部背線兩側斑紋顯著。
(2)小星天蛾
小星天蛾(學名:Dolbina exacta),是天蛾科星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展53mm左右。體翅灰褐色,肩板外側灰白色,頸板與肩板內側呈棕黑色,腹部背線黑色點;腹面色較淡有小黑點;前翅內線、外線不明顯,中線呈深棕色波狀紋,中室有灰白色小星;后翅土灰色,無顯著斑紋,緣毛稍淡。一年發生兩代,以蛹過冬。
②生活習性
蛹紅褐色,體長50至60毫米。⑵生活習性:在河北任丘地區一年發生1至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蟲6、7月間出現,白天隱藏于樹叢、枝葉、雜草、房屋等暗處,黃昏飛出活動,交尾、產卵在夜間進行。成蟲的飛翔能力強,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卵多散產于葉背面,卵期10天。幼蟲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潛伏在陰處,先啃食葉表皮,隨后蠶食葉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以6、7月間危害嚴重,地面和葉片可見大量蟲糞。10月后,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冬。
③保護現狀
自然野生(江津四面山)。國內分布于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四川。國外分布于朝鮮, 日本。
5.白薯天蛾屬
白薯天蛾屬(學名:Herse)是鱗翅目天蛾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下唇須白色,平伸,頭頂尖;觸角外側黃褐,內側白色;前翅狹長,M3與Cu1脈的顏色較深;腹部兩側有鮮紅色側斑。
(2)白薯天蛾〈甘薯天蛾〉
白薯天蛾(學名:Herse convolvuli)又名甘薯天蛾,是白薯天蛾屬下的一種大型蛾,常見于歐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
白薯天蛾活躍于日出及黃昏時,有趨光性。其幼蟲以旋花屬(Convolvulus)植物為食,這也是其種加詞convolvuli的來由。而“白薯”天蛾則是取名自其嗜食番薯屬植物。其比身體更長的喙允許其可以吸食一些有漏斗狀花的植物的花蜜。
①外形特征
成蟲:體長50mm,翅展90—120mm;體翅暗灰色;肩板有黑色縱線;腹部背面灰色,兩側各節有白、紅、黑3條橫線5前翅內橫線、中橫線及外橫線各為2條深棕色的尖鋸齒狀帶,頂角有黑色斜紋;后翅有4條暗褐色橫帶,緣毛白色及暗褐色相雜。
卵:球形,直徑2mm,淡黃綠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0一70mm,體色有兩種:一種體背土黃色,側面黃綠色,雜有粗大黑斑,體側有灰白色斜紋,氣孔紅色,外有黑輪;另一種體刀綠色,頭淡黃“色,斜紋白色,尾角杏黃色。
蛹:長56mm,朱紅色至暗紅色,口器吻狀,延伸卷曲呈長橢圓形環,與體相接。翅達第4腹節末。
②生長繁殖
在北京1年發生1或2代,在華南年發生3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5—10cm深處作室化蛹越冬。在北京成蟲于5月或10月上旬出現,有趨光性,卵散產于葉背。在華南于5月底見幼蟲為害,以9—10月發生數量較多,幼蟲取食榮菜葉片和嫩莖,高齡幼蟲食量大,嚴重時可把葉食光,僅留老莖。在華南的發育,卵期5—6天,幼蟲期7—11天,蛹期14天。
③分布及習性
白薯天蛾活躍于日出及黃昏時,有趨光性。其幼蟲以旋花屬(Convolvulus)植物為食,這也是其種加詞convolvuli的來由。而"白薯"天蛾則是取名自其嗜食番薯屬植物。其比身體更長的喙允許其可以吸食一些有漏斗狀花的植物的花蜜。
6.松天蛾屬
松天蛾屬(學名:Hyloicus)是鱗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頭頂有峰狀毛叢,下唇須黑色;觸角內側白色,近端部更明顯;胸部有灰褐色長毛,腹部側斑不顯著,翅基片灰黑,前翅中室無白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突呈臂式叉狀。
(2)松黑天蛾
松黑天蛾(學名:Hyloicus caligineus)是天蛾科松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30—35mm。體翅灰褐色,脛板及肩板呈棕褐色線;腹部背線及兩側有棕褐色縱帶;前翅內橫線及外橫線不明顯,中室附近有傾斜的棕黑色條紋5條,頂角下方有一條向后傾斜的黑紋;后翅棕褐色,緣毛灰白色。
前翅反面灰褐色,近前緣部位色稍淺;中室前緣及其前方有不甚明顯的灰黑色縱紋;后翅灰黃色,脈紋處色偏深。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呈長三角形,背兜寬呈馬鞍形;顎形突雙鉤形,由兩側向中間并攏;抱器寬板形,基部有毛墊;抱器腹突叉狀,下叉小于上叉,基部肘形;囊形突短小;陽莖基環圓,外圍骨化強;陽莖端骨化強,較光滑,一側有鳥嘴形齒一個。
每年發生二代,成蟲5—7月間出現,以蛹過冬。
②寄主
主要為害松樹。
③分布范圍
北京、黑龍江、上海。
7.絨天蛾屬
絨天蛾屬(學名:Kentrochrysalis)是屬于面形天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白須天蛾(學名:Kentrochrysalis sieversi)是天蛾科絨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1)形態特征
成蟲頭灰褐色,體長45至50毫米,體翅暗灰色,混雜霜狀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圓形條紋,腹部背面中央及兩側各有一條灰黑色縱紋。前翅中部有兩條棕黑色波狀橫線,中室下方有兩條黑色縱紋。翅頂有1條黑色曲線。后翅棕黑色,后角有灰白色斑,緣毛白色,有棕褐色斑列。前后翅外緣由黑白相間的小方塊斑連成。腹部腹面灰白色。
翅展92—120mm。頭灰白色,觸角腹面棕色,背面灰白色,近端部有一段黑斑;頸板及肩板外緣灰白色,內緣黑色,背板灰色,后緣有黑、白色斑各一對;腹部背線棕黑色,兩側有較寬的黑色縱帶;前翅灰褐,內線、中線及外線棕黑色鋸齒形,唯中線較寬,中室端有白色斑,緣毛成間斷的黑白色橫點;后翅灰褐色,中央有不明顯的淺色橫帶,緣毛與前翅相同,后角部位灰白色。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端部鈍圓,兩側背兜向中間合攏;顎形突寬舌狀;陽莖基環狹長,周圍呈皺褶狀;囊形突圓柱形,端部鈍圓;抱器平板形,頂端呈弧圓形;抱器腹突呈匙狀,端部細長,向前上方伸出,中部突起,上面有大小不同較鈍的齒9個,齒端部骨化較強;陽莖端細,表面光滑,頂端有不對稱的叉狀鉤,鉤上有成列小齒。
一年發生一代,成蟲7月間出現,以蛹在土室中過冬。
(2)生活習性
卵球形,初產時綠色,漸變黃色。卵期20天。
幼蟲體長75至96毫米,有兩種體色:一種是綠色,頭部淡綠,胸部綠色,背有橫排列的白色顆粒8至9排,腹部黃綠色,體側有白色斜帶7條。尾角褐綠,上面有紫褐色顆粒,長12至13毫米。氣門黑色,圍氣門片黃色;胸足黃褐色,腹足綠色。另一種也是綠色,上有褐色斑塊,尾角褐色,上生短刺,其余特征也和前一種基本相同。
蛹紅褐色,體長50至60毫米。⑵生活習性:在河北任丘地區一年發生1至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蟲6、7月間出現,白天隱藏于樹叢、枝葉、雜草、房屋等暗處,黃昏飛出活動,交尾、產卵在夜間進行。成蟲的飛翔能力強,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卵多散產于葉背面,卵期10天。幼蟲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潛伏在陰處,先啃食葉表皮,隨后蠶食葉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以6、7月間危害嚴重,地面和葉片可見大量蟲糞。10月后,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冬。
(3)分布范圍
寄主為木樨科植物。北京(三堡, 百花山), 黑龍江朝鮮。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