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年事已高的劉伯承元帥病情加重,他專門向周總理告了假,前往濟南休養。
原本總理放心不下,還想派專人照顧他,但劉帥卻直接拒絕了。
他表示濟南軍區司令楊得志是自己的老部下,有他在,自己不會有問題。
然而沒想到,等他到了濟南沒多久,楊司令卻直接對他下了“逐客令”:你不能待在這里……
長征路上的相識
劉帥與楊得志其實是革命時期的老戰友了,他們同在中央紅軍任職。不過因為兩人的資歷和職務相差太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兩人幾乎沒有交集。
直到長征開始后,劉帥被任命為先遣隊司令,楊將軍則成為了他麾下的紅一師一團團長,兩人開始并肩作戰。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楊將軍在劉帥的耳濡目染下增強了指揮能力,并開拓了軍事戰略眼光。
而劉帥同樣也了解到了這個年輕將領出色的軍事才能。
1935年,楊將軍帶著紅一團擔任先遣隊,一路過關斬將,成功渡過金沙江,突破德昌、滬沽,來到了冕寧。
就在這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擋住了我軍的去路。
我軍的處境再次陷入了危機:前有天險,后有薛岳、吳奇偉等人的十萬追兵,再加上川軍劉文輝為了防止我軍渡河,已經提前將渡河船只都銷毀了。
老蔣的心思昭然若揭,就是想將我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
但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止我軍前進的腳步,劉帥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強行渡河,并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紅一團。
在下達命令時,劉帥特意叮囑楊將軍:這次渡河,關系到數萬紅軍的生命,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楊將軍也當場下了軍令狀:我們不是石達開,而是黨和毛主席領導的工農紅軍,我們堅決服從命令,戰斗到最后一刻!
就這樣,楊將軍帶著必死的決心,帶著戰士們出發了。
經過仔細偵察后他們得知,大渡河上游駐有國民黨的三個“骨干團”,下游則駐有楊森的兩個團,火力都不弱,唯獨安順場只有敵人一個團,火力相對較弱。
并且他還獲悉,敵人在安順場留下了一支船只供他們過往使用。
楊將軍在思考了幾個決策后做下最后決定:連夜偷襲安順場守敵,奪取船只強行渡河!
就這樣,趁著敵人還在睡夢中時,楊將軍便帶著一個營,兵分三路,直接將敵人包抄圍殲了。整個戰斗過程不到三十分鐘,我軍便成功占領了安順場。
只是這里水流極其湍急,我軍不管是鳧水還是架橋都不現實。若是想盡快渡河,只能依靠那艘渡船。
當然一只船裝不下多少人。為了盡快完成任務,楊將軍便挑選了十七名勇士,讓他們擔任敢死隊率先渡河,搶占對岸,接應后續隊伍。
之后,十七名勇士便每人拿著一把大刀、一支沖鋒槍,加上五六個手榴彈,氣勢洶洶地朝對岸駛去。
岸邊的楊將軍也在緊密地觀察著河面上的情況。當看到敵人的子彈向船只猛烈地攻去時,他不禁為戰士們捏了一把汗。
所幸,船只是顛簸了幾下,并未被打翻。勇士們立即穩定自身,并朝著對岸展開了堅決的反擊。
結果,就在船只好不容易抵達岸邊,勇士們一個個如猛虎撲食般登岸沖鋒時,突然從一旁的村子中又沖出一股敵軍,企圖將勇士們攔截在對岸。
另一岸的楊將軍見狀,當即大聲命令一旁的炮手:“給我狠狠地轟!”
隨后,炮兵們精確瞄準,并接連發起攻勢,對岸的敵人頓時被炸開了花。勇士們在大部隊的掩護下,乘勝而上,沖進敵群奮力拼殺起來。
就這樣,在兩岸的相互配合下,敵軍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繳械投降。
等對岸穩定后,船工們又駕船回到對岸,迅速把紅軍一船又一船地送往對岸。
經過幾天的努力后,紅一團成功渡河。隨后,他們又奉命一路疾馳北上,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團搶占瀘定橋。
就這樣,中央順利地渡過了這道天險,成功粉碎了敵人企圖將我軍變為“石達開第二”的陰謀。
戰斗結束后,劉帥親自來到團部對他們進行了表揚,他緊緊握住楊將軍的手道:你們一團是紅軍的刀尖啊!
首長的指導
此后,劉帥便對他更加重用起來,無論什么艱險的任務都會率先交給一團去做。
而楊將軍也在劉帥的栽培和磨煉下,逐漸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抗日戰爭開始后,劉帥率領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山轉戰。
而楊將軍一開始并未在他麾下戰斗,而是被任命為115師343旅685團團長。
不久后,因為344旅旅長徐海東到后方休養,他便被任命為了代理旅長。后來他率部挺進冀魯豫邊區,這才再次與老首長并肩作戰。
之后楊將軍奉命到豫北平原開辟根據地,但那里多是平原,無險可守。楊將軍多次想站穩腳跟,但每次都會遭到日軍的大規模圍攻,處境十分艱難。
劉帥得知后便對他進行了指點,囑咐他要學會活游擊,白天散成沙,晚上聚成拳頭!
楊將軍恍然大悟,隨后便改變戰術,創造性地開展了“地道戰”、“麻雀戰”,與敵人打得有來有往。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我軍便成功建立了十余個縣的政權,成功穩定下來。
劉帥到當地視察時,也不禁感慨道:昔年的渡河猛將,今天也成為游擊專家了!
楊將軍聽后卻非常謙虛地說,這都多虧了老首長的指導,他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但兩人的合作之路也并未持續太久。
到了解放初期,劉帥因為賞識楊將軍,于是便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的位置留給了他。
結果,還沒等劉帥給他委以重任,中央又下達了命令,要楊將軍率部進入東北,協助東野作戰。
于是楊將軍只能離開老首長,獨自帶著部隊上路了。豈料,等他走到晉察冀時,聶帥又看中了他,隨后便向中央申請,將他留在了晉察冀軍區。
就這樣,楊得志成為了華北軍區的一員,先后指揮了保北、清風店以及石家莊戰役,成功讓中原和華北地區連成了一片。
沒能與老部下并肩作戰,劉帥覺得很惋惜,但得知對方所做下的顯著功績,他也倍感驕傲。
建國之后,楊將軍又率部奔赴了朝鮮戰場,并在上甘嶺戰役中將美軍打得節節敗退,成功守住了志愿軍的大后方,為戰斗的最后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劉帥正致力于籌辦軍事學院,得知老部下在戰場上立了功后,他非常高興。
于是等楊將軍歸國后,劉帥便親自點名,將他調到了學院,讓他擔任戰役系主任。
就這樣,楊將軍時隔多年回到了老首長身邊,并協助他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軍事人才。
后來,楊將軍又被中央領導親自點名,擔任了濟南軍區司令,再次奮斗在了軍隊一線。
一生的友情
但即便工作太忙,他也沒有忘記老首長。他時常抽空給老首長打電話,慰問對方的身體,向對方請教工作上的問題。為劉帥也是無私地傾囊相授。
到了1967年,劉帥因為眼疾加重,不能再勝任重要的工作,于是他便向周總理告了假,決定到濟南軍區療養。
其實當時很多地方的醫療條件都比濟南好,但他選擇去那里,還是因為老部下楊得志在那里,也能有個照應。
楊將軍自然也是非常歡迎。他非常記掛老首長的身體,平時除了工作外,楊將軍便將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為老首長尋醫問藥了。
但沒想到,老首長的身體卻始終不見好轉,甚至病情越來越加重了。
楊將軍心急如焚,當得知南京、上海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后,他便對老首長下了“逐客令”:您不能住在這里了,需要馬上離開。
之后他又告訴老首長,南邊他已經安排好了,他什么都不必操心,可以安心養病。
劉帥雖然不舍,但也明白對方是為自己著想。
于是他便與老部下告別,來到南京居住。當時南京軍區的司令員正是許世友將軍。
在對方的照料下,劉帥的身體開始慢慢恢復。楊將軍也時刻關注著老首長的情況,得知對方病情好轉后,他也終于放了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