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川市西夏區朔方路街道恩和社區,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以細膩與堅韌、溫柔與擔當,在平凡生活中書寫不凡故事,用點滴行動匯聚成溫暖社區的強大力量,成為社區里一道道動人風景線。
任淑英:
社區“萬能幫手”,退休不褪色
“張師傅,可不能拉這么長的電線充電,多不安全啊。你看咱們那個11號樓前面不是有充電樁嘛,不僅能充電還能給電動車遮陽,多好啊。”在朔方小區,75歲、擁有54年黨齡的退休老黨員任淑英,正耐心勸導著居民。作為朔方小區第一黨支部的宣傳委員,同時也是社區平安使者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她被居民親切地稱作“任姨”。
任姨(左二)參加志愿服務社區老人活動。
退休后的任姨,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社區志愿服務中。無論嚴寒酷暑,她總是早早來到社區活動中心,協助工作人員組織各類活動。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她化身耐心的“老師”,手把手教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幫助他們跟上時代步伐;在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中,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講解垃圾分類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實例,讓居民們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能為大家做點事,我心里特別踏實、開心。”任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她投身志愿服務的初心。
陳彩英:
社區“愛心媽媽”,十年堅守暖童心
“陳媽媽,陳媽媽,我這次期末考試考了兩個一百分呢,我還得了一張獎狀呢。”“小雅真厲害,陳媽給你買好吃的,還有你上次說的芭比娃娃陳媽這次也給你帶來了。”這樣的溫馨對話,經常出現在陳彩英和結對幫扶的困境兒童小雅之間。
陳彩英是恩和社區的一名“愛心媽媽”,她十年如一日地關愛社區困境兒童。小雅父母離婚,全靠母親一人撫養,性格十分內向。陳彩英每周都會抽出時間陪小雅寫作業、聊天,帶她參加社區活動。得知小雅喜歡畫畫,她自掏腰包為小雅報名繪畫興趣班,并定期帶她參觀美術館。在陳彩英的悉心關懷下,小雅逐漸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愛心媽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標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愛心媽媽,能看著孩子健康成長,比獲得任何榮譽都強。”陳彩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份責任與擔當。
董倩:
社區“刺繡匠人”,巧手“繡”出致富路
“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還能這樣,和以前相比,現在有活干有錢掙,感覺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有意義、有價值!”殘疾人馬女士笑著說。這得益于非遺刺繡傳承人董倩的努力。
“董倩非遺刺繡工作室”工作場景。
在社區婦聯的支持下,董倩創辦了“董倩非遺刺繡工作室”,免費開設刺繡培訓班,傳授傳統刺繡技藝。她從最基礎的針法教起,耐心指導每一位學員。40多歲的殘疾人馬女士通過學習刺繡,不僅掌握了新技能,還重拾生活信心,現在已成為刺繡坊的骨干成員;30多歲的寶媽也學會了納鞋底等技藝。此外,董倩還帶領學員們開發文創產品,繡出的發卡、玩偶已經實現變現。“社區既然成立了‘董倩非遺刺繡工作室’,那我更要幫助更多婦女姐妹就業增收,用一針一線、一雙雙巧手‘繡’出創業致富路。現在,看著寶媽們個個成為了‘能工巧匠’,通過居家微創業自給自足,我就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有了意義。”董倩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除了任姨、陳媽、董倩,沈姐、李老師、張姨等眾多女性也在恩和社區的不同領域發光發熱。她們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傳遞著溫暖與正能量,共同描繪出社區幸福和諧的美好畫卷。
“下一步,恩和社區將持續深挖社區‘能人’,不斷探索創新,凝聚更多‘她力量’,切實打通服務婦女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社區大家庭。”恩和社區婦聯主席高樹琴表示。相信在“她力量”的持續推動下,恩和社區的明天將更加美好。(寧夏日報記者 楊淑瓊 /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內容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技術編輯:曾杰
責任編輯:夏潔
審核:馬學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