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地球上唯一一個,碰到殖民的就跟你硬杠到底,而且到今天為止,當擺脫了殖民之后,我要告訴你,我要站起來跟你平起平坐!”臺灣媒體人唐湘龍這番擲地有聲的論斷,揭示了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獨特態度。
這種死戰不退的民族特質,源自獨特的“失敗記憶”傳承。就像網友評論的,“幾千年輝煌我一筆帶過,百年屈辱我上下兩冊。”為什么這么說?
重敗輕勝的史書,死戰不退的歷史
翻開咱中國的歷史典籍,會發現一個奇特現象:衛青霍去病北逐匈奴的功績不過數頁,而南宋崖山海戰的慘烈卻留下萬字詳述。
1279年,陸秀夫背負8歲幼帝投海,十余萬軍民追隨殉國,尸浮海面。這場徹底終結南宋政權的戰役,在《宋史》中被賦予超乎尋常的筆墨。
這種“重敗輕勝”的史觀,在世界文明中獨樹一幟。
當其他民族的史詩沉醉于征服者的榮光,中國的歷史學家卻執著于解剖每一次失敗。甲午戰爭后,梁啟超痛陳“四萬萬人齊下淚”的悲憤,遠比對康乾盛世的歌頌更震撼人心。
正是這種對失敗的反復反思,鍛造了中國人獨特的危機意識。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林則徐在流放途中仍疾呼“茍利國家生死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詩人丘逢甲血書“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絕唱。失敗記憶如同基因編碼,深植民族血脈。
在世界殖民史上,中國展現出獨一無二的抵抗特質。當印度莫臥兒帝國對英國東印度公司敞開大門,當非洲部落面對火槍長矛選擇臣服,中國卻在每次侵略面前都爆發出驚人戰斗力。
明朝崇禎六年,這個內憂外患的王朝在滅亡前夕,竟出動百艘戰艦痛擊荷蘭殖民者,迫使“海上馬車夫”簽下道歉賠款條約。連歐洲霸主都在戰報中承認:“中國軍人面對沉船仍攀桅作戰”。
即便是被詬病“量中華之物力”的晚清,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天津守軍仍依托克虜伯大炮和400萬發彈藥儲備,與聯軍血戰。
慈禧太后西逃后,清軍甚至在娘子關等地打出勝仗。這種戰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抵抗模式,在殖民地史上絕無僅有。
中外近代面對殖民者的對比,我國獨特的歷史教育
而在20世紀上半葉,“亡國奴”成為最具動員力的詞匯。五四青年高舉“寧做愛國鬼,不做亡國奴”的標語;抗戰時期《義勇軍進行曲》唱響“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個詞已超越政治概念,成為全民族的集體心錨。
作家徐光耀曾描繪亡國奴的具象:“日本人上馬時,要踩著中國人的脊背”。記者黃遠庸更尖銳指出:“亡國奴連牛馬都不如”。這種刻意強化的恐懼,在1930年代通過報紙、話劇、電影反復傳播,最終轉化為全民抗戰的精神核爆。
這些話或許有些空,再來點實打實的例子。
1937年淞滬會戰最慘烈時,中國軍隊每日傷亡近萬人。88師524團守衛四行倉庫,面對日軍坦克強攻,21歲士兵陳樹生身捆手榴彈躍窗自爆。這種戰至最后一人的場景,在殖民史中幾乎僅見于中國戰場。
要是是其他國家的軍隊碰到這種情況,早就溜得都沒影了,就像抗美援朝時的韓軍那樣。有誰能想到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陣亡的最高將領是韓國逃兵撞死的呢?
再和其他國家比較一下,印度莫臥兒帝國面對英軍時,王公貴族率先簽訂城下之盟;非洲阿散蒂王國與英軍交戰八次便臣服;而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5年抗戰勝利,發動全民抵抗的州縣超過一千個。
當其他國家被殖民者分化統治時,中國卻因“亡國奴”恐懼實現反向凝聚。即便最普通的農民也知道,失去國家庇護的個人,不過是待宰的羔羊。
獨特的歷史教育,
咱國歷史教育的獨特之處,在于將屈辱轉化為精神資源。有網友調侃的“數千年輝煌我一筆帶過,百年屈辱我上下兩冊”,恰恰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機制:對傷痛的記憶遠比對榮光的追念更深刻。
北京某重點中學歷史試卷曾引發熱議:要求學生分析甲午敗因,卻禁止討論“必然失敗論”。教師張明解釋:“我們要學生從后勤、情報、訓練等具體環節找漏洞,因為宿命論會消解反思價值。”這種實操性反思教育,已納入國防教育大綱。
“百年屈辱專題”的教學方式更值得玩味。學生需模擬1895年臺灣反割讓斗爭,計算義軍武器代差、后勤極限、國際干預概率。當發現勝率不足5%時,教師追問:“明知必敗為何抵抗?”最終引導出結論:抵抗是為積蓄下次反擊力量,這種辯證思維,西方戰爭史教育極少涉及
從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到1898年湛江被法國強租99年,每段屈辱都被賦予教科書級的解析。這種“傷口解剖學”讓咱中國人民有了獨特的民族韌性:知恥而后勇的覺醒力量。
印度殖民史漸漸淡出公共記憶時,中國的圓明園遺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卻成為精神地標。這種對創傷的保存不是沉溺過去,而是對來時路的肯定。
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話說:“在中國失去一個港口,意味著開始另一場戰爭”。
這種抵抗意志在當代演化出更成熟的形態。華為被制裁后研發投入飆升至營收25%;航天領域120項“卡脖子”技術清單七成已攻克。
這種把封鎖視為淬煉機會的心態,正是咱中國能崛起的原因。
為什么臺灣媒體會感嘆中國是世上唯一、遭遇殖民就死戰不退的國家?因為他也認同咱中華文明面對邪惡勢力永不屈服的特點?因為咱中國對失敗的反思教育。注重失敗不是想要復刻失敗,而是為了下一次的抵抗做準備!
有網友調侃:“幾千的輝煌一筆帶過,百年的屈辱上下兩冊”,正是這種對失敗的深刻咀嚼,鍛造出文明延續的韌性。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述評:“文化臺獨”是戕害臺灣的毒藥
臺海網
2024-12-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