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馮腸胃一直不太好,以前還能通過吃藥緩解一下,但是今年開始,不止腹瀉頻率上升,還隱隱能夠看到便血的跡象,這才從村里來鎮上醫院看看。
然而醫生醫生聽完他的描述,直覺不好,在看到他拿出的8年前腸鏡檢查報告,上面顯示有一個小息肉,還問一句“這個息肉當時處理掉了嗎?”
“沒有,當時檢查也沒癥狀,可以先觀察,后來忙起來就給忘了,醫生,不會是這息肉的問題吧”
醫生讓他重新做了一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當初的那個小息肉現在已經長大了10倍,最終確診為直腸癌晚期。
醫生也嘆息道:小病不治,大病難料!
01
長了息肉,離癌癥還有多遠?
息肉一般是生理性病變,主要出現在黏膜表面,呈突起狀,沒有確定為病理性質之前都不用過度恐慌。
息肉癌變誘因有很多,比如遺傳、炎癥、飲食、煙酒、熬夜、久坐等有關,此外一些胃腸道基礎疾病也可能刺激癌變。臨床上判斷息肉是否癌變,還要觀察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等信息綜合分析。
常見的病理性息肉主要有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其他類四種。其中,腸息肉以炎癥性和腺瘤性為主,前者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后者不會。
雖然腸息肉是95%的大腸癌早期癥狀,但也不用焦慮,從息肉惡變為腸癌的時間很長,一般需要5-10年,只要這個過程中及時檢查,并積極干預,阻斷成功率很高。
02
腸道有息肉,身體可能會有4種癥狀
腸息肉初期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除了借助專業檢查手段,日常也可以觀察上廁所有沒有這4種情況,很可能是息肉信號。
1、排便習慣改變
頻繁的便秘、腹瀉、腹脹,這些不規律排便情況往往是都可能是息肉信號。如果長期出現類似變化,需引起重視。
2、大便帶血
便血也是腸道息肉的一個典型表現,一般會伴隨輕微的肛門刺痛,尤其是那些較大的或位置正好在直腸部位的息肉。
3、大便性狀改變
便便經過腸道息肉時,因空間原因會受擠壓,導致排出的大便不成形,或者有條條溝溝,有時還會變得很細并附有黏液。如果該現象長期出現,也要重視起來。
4、腹痛腹脹
息肉堵塞腸道后,人在排便或者對擠壓腹部時,會出現明顯的腹痛、腹脹。
目前關于腸息肉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雖然沒有得到官方明確認定,但從以下幾類高發人群中可瞥見端倪:
不良的飲食習慣:現在很多人日常飲食不規律,加上不節制高脂、高蛋白等肉蛋攝入,這些不均衡的飲食結構很容易導致腸息肉發生,另外煙酒也是誘發結直腸腺瘤的高危因素。
存在炎癥或者感染:腸息肉基礎上受炎癥或者病毒感染,可能會刺激新的病變,進一步加重惡化進程。
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有腸息肉病史的人,也會受遺傳影響,出現結腸息肉。
其他:比如有三高或者體型超重的人,也是腸息肉高發患者。
除了以上判斷方式外,其實最理想的方法還是腸鏡檢查,特別是50歲后,建議進行定期的腸鏡檢查,及時發現也可以盡早處理。
03
不只腸息肉,
4個部位的息肉建議盡早切除
雖然大部分的息肉初期都是良性的,但是很難保證以后不會受刺激惡變,特別是這三種息肉類型癌變率很高,一定要及時切除。
1、胃息肉
胃息肉是常見的良性息肉類型,但一旦大量增殖或變大,除了會給患者到來惡心、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外,還可能誘發胃癌,特別是大小超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研究顯示有3%~6%的胃息肉最終會惡化成胃癌,建議積極干預。
2、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特別是腸黏膜上的腺瘤性息肉,一旦直徑增大超過1cm,癌變率會直線上升,達到2厘米時,癌變率可以上升至50%。因此,有結腸息肉患者也要積極干預并切除。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增大、寬蒂或者單發型息肉要高度警惕,有一定的癌變可能。如果伴隨膽囊結石等癥狀,可能有癌變風險,應及時檢查,或盡早切除治療。
4、子宮內膜息肉
有婦科炎癥且絕經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必要時子宮內膜息肉需要手術治療,而且這種息肉還會影響月經不調,甚至導致不規則陰道出血、不孕癥,所以發現后最好在醫生評估下進行干預。
所以別看息肉事小不處理,一旦癌變兩行淚,因為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最好定期進行專項檢查預防,一旦發現有息肉或者小腫瘤,立即干預以防癌變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