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本文字數:1537,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 錢童心
近日,《自然》新聞版塊撰文指出,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博士畢業生數量穩步增長。在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這一數字更是呈爆發式增長。針對大量的博士生人數,并沒有足夠多的研究機構的學術崗位可以容納得下,而許多大學也沒有為畢業生做好學術界以外職業的準備。
為解決博士生過剩的難題,業內呼吁推出諸如“產業博士”的替代選擇,能讓博士生與企業合作,完成面向實際產業需求的研究,并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社會和勞動力市場的人才供給。
傳統上,博士學位是終身學術生涯的“墊腳石”。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朱鴻明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幾年來,國內考博的人數越來越多了,一方面是傳統的本-碩-博-教職的職業路徑依賴,另一方面也因為碩士的就業競爭激烈,很多研究生認為博士學歷在就業中具有優勢。”
《自然》援引數據顯示,在中國,2013年至2023年期間,博士生人數翻了一番,從約30萬人增加到60多萬人。
“這個數字非常龐大,而且還在持續增長,”香港大學專注于高等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的教授雨果·奧爾塔(Hugo Horta)表示。他分析認為,推動這一增長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擁有學士和碩士學位的人數不斷增加,以及許多人期望投資高等教育能帶來更好的經濟回報。
但奧爾塔表示,學術界的就業崗位數量并沒有跟上博士學位持有者數量的增長。
一位美國高校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全球的“博士潮”與過去十幾年各國科研經費和項目的數量增長也有很大關系。“當科研經費充足時,很多研究課題負責人就有機會招募大量的博士生。”他指出,但現在美國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財政預算都在縮減,留給這些博士畢業生的崗位也不會那么多了。
這意味著過去希望通過讀博來追求學術生涯成就的人未來可能需要從非學術工作領域尋求工作機會。在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家,非學術工作正日益成為博士生的常態。
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調查,在英國4500多名博士畢業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博士畢業生在學術界以外的工作崗位就業。而一些在學術界以外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從事著與自己專業相關度并不高的工作,他們認為自己學歷過高,但由于專業對口度不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擁有博士學歷的人薪資也并不一定就比擁有碩士學歷的人高。
在這一背景下,教育界呼吁重新審視博士培養的導向與方案,更好地幫助畢業生適應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
“我建議增加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招生規模,以產業界需求為導向,在高校培養科學思維、到企業解決實際技術難題。”朱鴻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應的評價機制也應調整,以醫學工程博士為例,幫助企業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是衡量其水平的關鍵,而非論文幾篇或者影響因子多少。”
上述人士所稱的這類校企聯合培養博士也被稱為“產業博士”。日本、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已經開始改革了,比如讓博士生在研究期間接受培訓和帶薪實習,或是推出諸如“產業博士”的替代選擇,“產業博士”讓學生與企業合作完成他們的研究。
在國內,多個領域也已經開始了這種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上海理工大學東方泛血管器械創新學院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就面向創新醫療器械的市場需求,解決醫工交叉的技術難題。
在計算機領域,某數據庫等計算機基礎軟件本土企業與復旦大學等高校院所聯合培養數據庫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學生畢業了能得到優先去對口企業工作的機會,其中也包括博士畢業生。
“我們必須改變博士教育,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的人才。”一位參與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和批判的思維能力都是就業市場所看重的。我們呼吁企業與高校院所等構建多主體協同配合的創新聯合體,加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微信編輯| 雨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