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見證全球南方的覺醒。”
2023年1月1日,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在首都巴西利亞的國會大廈前宣誓就職,這是他第三次執掌這個拉美最大經濟體。臺下,支持者高呼他的名字,紅底白字的“盧拉”旗幟如浪潮般翻涌。77歲的盧拉眼眶微紅,聲音略帶哽咽:“巴西回來了。”
這一幕似曾相識。2003年盧拉首次就任總統時,巴西經濟深陷債務危機,通脹水平高企,失業率攀升,國際投資者對這片土地望而卻步。20年后,巴西再次面臨經濟衰退、社會分裂的困境。但盧拉的目光早已越過國界,投向更遠的地方——他看到了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巴西帶來的戰略機遇,看到了“全球南方”集體崛起的希望。
“工人總統”
“在我的任期內,每個巴西人一天能吃上三頓飯。”這是2003年1月1日盧拉在就職演說中的承諾。他是巴西歷史上首位工人出身的總統,這句樸實無華的承諾,源自他刻骨銘心的饑餓記憶。
1945年10月,盧拉出生于巴西東北部的貧困農村。7歲時,他隨母親與7個兄弟姐妹擠在貨運卡車上,經歷了13天顛簸,來到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羅謀生。“哪怕在最艱難的時期,母親也沒有失去希望,這種信仰也深深影響了我。”盧拉回憶道。
起初,盧拉靠給別人擦皮鞋、賣花生獲得微薄的收入。12歲那年,他進入工廠當學徒,后來成為一名車床工人。18歲時,他因工傷失去了左手的小拇指,廠方卻絲毫沒有同情之心,也不愿意賠償,這使他認識到保護工人權益的重要性。他曾回憶:“我每天工作12小時,卻仍無法讓家人吃飽。那時我就明白,經濟增長如果不能惠及普通人,就毫無意義。”
今年6月,《盧拉傳》中文版出版,作者莫賴斯在接受采訪時談到,20世紀70年代,盧拉當選為圣保羅州冶金工人工會主席,“不僅了解自己所屬的冶金行業的現實,也通過工會運動接觸到來自農業、其他工業部門的工人現狀,這讓他意識到,整個社會需要改變”。有一次,他到首都巴西利亞訪問巴西國會,在那里震驚地發現,在400多名議員中,工人階級的代表只有兩個,其余議員都代表著更高階層的利益——不管是糖廠主、農場主、牧場主,還是農業資本家。
“于是他明白了:要改變國家的面貌,僅靠領導工人抗議和批評是不夠的,必須參與政治,在議會、在國家治理層面發聲。這次國會之行就成了他人生的又一大轉折。”莫賴斯說。不久后,盧拉創建了巴西勞工黨。2002年,他第四次競選總統,并當選為巴西歷史上首位左翼總統。
草根背景讓盧拉對國家經濟政策有著獨特的理解——既要有宏大的愿景,也要腳踏實地。巴西一位政府官員曾回憶,盧拉在制定政策時常常問:“這對普通工人有什么好處?”這種務實主義是他一貫的執政風格,他也被人們稱為“工人總統”。
創造“巴西奇跡”
2003年,剛剛上任的盧拉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巴西不會永遠是一個‘未來之國’,我們要讓世界看到,這個‘未來’已經到來。”
二戰期間,奧利地著名作家茨威格出版《巴西:未來之國》一書,認為巴西多元文化融合孕育的包容性社會模式可為戰亂中的歐洲提供參照。然而,巴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境,盧拉是有親身經歷的,因此不少人在“未來之國”前面加上了“永遠的”這一調侃式的反語。
進入新世紀,當盧拉發出那豪言壯語時,許多西方媒體不以為意,因為盧拉面臨的是一個被新自由主義改革掏空的巴西。20世紀90年代,巴西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三化”改革,雖在短期內遏制了通脹、促進了增長,卻導致國家經濟控制力削弱、社會不公加劇。盧拉深知,巴西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政策修補,而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轉型。
2003年至2010年,盧拉政府推行“零饑餓計劃”和“家庭補助金計劃”,成立了主管社會發展和消除饑餓的機構,實行多種社會資助計劃,向貧困家庭發放現金補助,條件是讓孩子上學并接種疫苗。這些政策不僅減少了貧困,還刺激了消費,成為巴西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盧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巴西農產品出口,使該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牛肉和咖啡出口國之一。在這一時期,巴西貧困率從37.5%降至20.9%,赤貧率從13.2%降至6.1%,同時經濟年均增長4.3%,并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迅速復蘇。2009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7.5%,創下24年來最高紀錄。國際媒體驚呼:“巴西奇跡!”
2009年6月,“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在歐亞大陸分界處的俄羅斯名城葉卡捷琳堡舉行。盧拉說,各國應該繼續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反對保護主義,“金磚四國”應該加強合作與對話。
“金磚國家”概念由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于2001年首次提出,他把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四國的英文首字母合為“BRIC”一詞,它與英文單詞“磚”(brick)相近,被譯為“金磚四國”“金磚國家”。金磚國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在世界舞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盧拉最具前瞻性的經濟決策之一,是將巴西的未來與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2004年,他首次以總統身份訪華,站在上海外灘感嘆:“這就是巴西應該成為的樣子。”此后,中巴貿易額從2003年的79.8億美元飆升至2010年的625億美元。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巴西最大貿易伙伴,這一地位保持至今。
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盧拉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與中國達成10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同時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達成30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這些舉措不僅幫助巴西渡過危機,還提前償還了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部債務,實現了從債務國向債權國的轉變。盧拉在簽署這些協議時感嘆道,這是南方國家第一次不需要跪著向北方要錢。
2010年,盧拉連任兩屆總統后卸任時支持率高達87%,巴西經濟規模也超過意大利,躍居世界第七位。當時在很多巴西人的眼里,盧拉是“巴西史上最好的總統”。
發布“經濟主權宣言”
在2023年第三次宣誓就任巴西總統時,盧拉面對的是一個與13年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巴西。新冠疫情重創經濟,通脹再次抬頭,貧富差距擴大,公共債務居歷史高位,去工業化趨勢加劇。更棘手的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已與20年前大不相同——俄烏沖突、全球供應鏈重組,金磚國家機制也面臨新的挑戰。但盧拉看到了新的機遇:金磚機制擴員,全球南方國家團結意識增強,巴西有望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為什么所有國家都要用美元結算?為什么不能是人民幣或其他貨幣?”2023年4月,盧拉在訪問位于上海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總部時發出了這一個振聾發聵的提問。隨行的一名巴西記者描述道:“當盧拉說出這些話時,會場安靜得能聽見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隨后掌聲持續了整整一分鐘。”
這次訪問,盧拉帶來了240人的龐大商業代表團,創下巴西總統出訪隨行商界人士數量的紀錄。在華為上海研究所,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對5G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不斷詢問這些技術如何應用于巴西的“再工業化”計劃。“再工業化”是盧拉這次上任總統以來頻繁提到的一個關鍵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國際經濟發展大勢和內部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等影響,巴西經濟顯現去工業化傾向,服務業、金融業占比提升,目前服務業產值約占經濟總量的七成。但這并未給巴西帶來預想中的長期繁榮,特別是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巴西經濟大起大落,接踵而來的通脹、失業、貧困、治安等問題持續困擾巴西社會。因此,芯片、汽車等高端制造業成為盧拉重點關注的方向。
這次訪華,中巴簽署了20多項協議,包括允許比亞迪接管巴西巴伊亞州福特工廠的協議——這座年產30萬輛汽車的工廠于2021年停產,象征著美國資本撤離后巴西工業的困境。2023年10月,比亞迪在巴伊亞州的生產基地綜合體項目舉行奠基儀式,盧拉專門致電表示祝賀。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巴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盧拉的經濟顧問透露:“總統親自參與了這項談判的每個細節,他稱之為‘經濟主權宣言’。”
2024年1月,盧拉在巴西利亞宣布啟動“巴西新工業”計劃,目標是扭轉持續數十年的去工業化趨勢。“我們需要解決導致巴西總是接近卻永遠成不了發達國家的問題。”盧拉在演講中說道。這項十年計劃聚焦六大領域:數字化農業、健康產業、可持續基礎設施、行業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和國防技術,預計總投資3000億雷亞爾(1雷亞爾約合1.32元人民幣)。一位參與制定該計劃的經濟學家回憶:“盧拉在內部會議上說,‘我們不能只做中國的大豆供應商和鐵礦石倉庫,巴西必須有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他特別強調要借鑒中國在新能源車、光伏等領域的經驗。”這一思路直接反映在盧拉2025年5月的第六次訪華行程中——他專門考察了廣汽集團、運達科技、遠景能源等中國企業,推動它們在巴西投資建廠,并承諾提供技術轉讓和工人培訓。
見證全球南方的覺醒
2025年,巴西擔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盧拉十分重視這一角色。在他的推動下,金磚國家就擴員標準達成一致,將來會有更多發展中國家加入。盧拉親自致電多國領導人,邀請對方加入金磚機制,強調這是“改寫全球經濟規則的歷史性機遇”。2025年1月,巴西發布公告,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
盧拉的愿景不僅限于經濟合作。2025年5月訪華期間,他與習近平主席共同發表關于烏克蘭危機的聯合聲明,呼吁政治解決沖突。在聯合國,巴西與中國共同發起“和平之友”小組,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我們正在見證全球南方的覺醒。”2025年5月16日,盧拉在北京的一場演講中說道,“金磚國家不是要取代任何現有機制,而是要確保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公平的發言權。”
盡管取得顯著成就,盧拉的金磚之路仍面臨重重挑戰。巴西經濟依然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2024年農產品出口額達1644億美元,占該國貿易總額的48.8%。“新工業計劃”面臨資金和技術雙重短缺,部分媒體質疑其可行性。國內政治極化也未消除,極右翼勢力仍在國會擁有強大影響力。
但盧拉似乎早已習慣逆風前行。2025年5月訪華期間,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這些挑戰時,他引用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政治就像香腸制作——過程可能不太好看,但結果值得期待。”
在返回巴西的總統專機上,盧拉和助手們回顧此次訪華成果:270億雷亞爾的中國投資承諾、1570億雷亞爾的貨幣互換協議、經過巴西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兩洋鐵路”項目取得進展……當飛機穿越云層時,陽光透過舷窗照在這位老戰士的臉上。“你們知道嗎?”他突然說道,“我第一次訪華時,巴西國內生產總值是中國的1/3;現在,中國是我們的近十倍。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路——金磚之路。”
圣保羅勞工黨總部墻上,年輕的盧拉在工會集會上揮拳的老照片,與今日推動金磚合作的白發總統形象形成時空對話。半個世紀過去,他的目標從未改變——讓經濟為普通人服務。而金磚之路,或許將是他留給這個國家最寶貴的遺產之一。
原標題:《從擦鞋童到總統,盧拉的金磚“逆襲”之路》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環球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