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深夜,一通長達60分鐘的電話掛斷,標志著美俄之間“最后的體面”也被撤下了。掛電話的是特朗普,據說語氣不悅,甚至罕見地向幕僚發火。而打這通電話的普京,則沒有任何“緩和演出”,連“外交式敷衍”都懶得給。
這場通話,是特朗普主動發起。他希望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表現出靈活性”,但換來的,是俄羅斯在第二天直接對基輔發動無人機和導彈齊射。換句話說,特朗普想要“溫吞停火”,而普京選擇了“炸出回應”。
掛電話前,特朗普原本是有籌碼的——就在前一天,他不顧美國國內通俄疑云,強行解除對12家俄金融機構的制裁,給了普京一個“見面禮”。但普京沒買賬。他只看兩件事:第一,烏東四州必須承認是俄方控制區;第二,烏克蘭必須放棄加入北約。這兩點,特朗普一樣都給不了。
這場“破局通話”的背景,比表面上更緊張。
6月30日,俄軍宣布全面控制盧甘斯克州;7月2日,俄海軍副司令在庫爾斯克遭遇空襲身亡;7月3日,普京和特朗普通話;7月4日,俄軍對烏克蘭中部和西部再次發起連環打擊。
節奏非常清楚:俄方一邊清點戰果,一邊冷處理華盛頓的緩和信號。這不是談判,這是“讓你明白,誰在推動戰場變化”。
特朗普最看重的是“停火換資本”。對他來說,結束戰爭能打臉拜登,還能為他鋪設一個所謂“重建烏克蘭—美國優先”的商業跑道。尤其是烏東資源帶和戰后重建礦業項目,早已是他陣營盤算的一部分。
但普京更清楚:只要烏克蘭沒在談判桌上承認現實,就不能給特朗普留面子。他要的不是協商籌碼,而是政治姿態。通話結束后第二天,俄軍空襲基輔,“打在澤連斯基頭上,也打在白宮臉上”。
普京不信特朗普,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
外界喜歡渲染“雙普情誼”,但實際上,克里姆林宮對特朗普的真實態度是:可以交易,絕不依賴。2024年特朗普遭遇未遂刺殺,普京第一時間表態支持。但幾個月后,俄羅斯軍情高層對特朗普陣營的信任度已明顯下降。
這不難理解——從2022年至今,美國向烏克蘭援助超過660億美元的軍火,包括戰術預警系統、火炮、衛星通信。特朗普嘴上說想談,手上卻沒停過供應。俄軍有過十幾名高級將領因此陣亡,這是血賬,不會因為幾通電話就勾銷。
尤其是6月伊朗遭遇B-2轟炸后,普京對美方的判斷更趨悲觀。他已經意識到,不管白宮換誰,戰略底色沒變。特朗普可能沒拜登激進,但絕不是“可控變量”。
普京當然也看到了局勢變化:西方援烏開始疲軟,美國對中東更上心,歐洲國家開始有停火意向。但他更清楚,如果現在停,那就是給特朗普送政績。他要的是實質性戰略成果,而不是讓美國選民以為白宮“成功壓制住俄羅斯”。
這也是為什么掛斷電話后的特朗普,徹底暴露了火氣。
7月3日當天,他在白宮會議上當場斥責拜登“掏空國家”、留下一地爛攤子。7月4日,他和澤連斯基通話,討論“繼續加強烏克蘭防空”——口氣上是談合作,本質是重新打包戰爭成本。
但普京不給他時間窗口。通話次日即炸基輔,還順手給“星鏈預警系統”試了試底線。白宮的自信開始動搖,烏克蘭的口風也跟著變了——澤連斯基在社媒上說“感謝美國繼續支持”,可連他自己都知道,這話里沒實貨。
更明顯的是歐洲態度的分裂。
德國總理默茨出資從美方采購愛國者系統,不是為了烏克蘭,而是為了堵國內反對黨聲音;瑞典援助1.3億歐元,是去年承諾的延遲兌現;而匈牙利早就表態,烏克蘭入北約就是三戰紅線,根本不愿參與這場戰爭的濫尾工程。
所有國家都在算自己的賬,沒人再陪烏克蘭玩“硬撐到底”的劇本。
普京心里清楚,這場戰爭不是打贏拜登,而是拖垮“西方共識”。
從黑海糧食出口受阻,到東歐能源價格倒掛,再到美歐民意對烏克蘭援助的持續疲勞——現在已不是“俄羅斯能否贏”的問題,而是“烏克蘭能撐多久”的倒計時。普京的對手,不再是一個總統,而是一整個體系的戰略焦慮。
而特朗普,這位本想“勸和收利”的現實主義者,突然發現自己成了“無從下手的中間人”。制裁解了,軍援停了,電話打了,但戰爭還在炸,普京不買賬,烏克蘭不肯談,美國選民不想付錢。
于是他掛了電話,嘴上說“不高興”,其實是明白了:這場“和平交易”,輪不到他主導。
掛斷電話,只是序幕。真正的麻煩,是特朗普意識到——他的牌桌,沒人陪他繼續玩下去了。人陪他繼續玩下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