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加改造,這完全變成了登陸利器啊!”
隨著“3260”和“3261”號“野牛”氣墊船的亮相,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款世界最大的“氣墊登陸艇”!
“野牛”號是如今全球排水量最大,運載量也是最大的氣墊登陸艇,它的能一次性運輸3輛96A主戰坦克、或者8輛步兵車又或是360多名步兵。
可盡管它有很多優點,但是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只不過我國已經改變了這種情況...
中國的“野牛”氣墊船從何而來?
“野牛”級氣墊船最初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為快速兩棲登陸作戰而設計的一款重型軍用氣墊船。蘇聯解體后,這種先進的氣墊船由烏克蘭繼承。
由于烏克蘭境內的“星星造船廠”掌握著該艦型的建造工藝,中國便在21世紀初從烏方引進了兩艘“野牛”級,并獲得了部分相關技術。
當時這兩艘氣墊船編號為3325和3326,主要用于技術驗證和試驗性部署。引進后,中國還與烏克蘭簽訂了許可生產協議,依托這些經驗,中國開始在國內自行建造類似的型號。
而“野牛”級之所以被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具備一系列突出的性能。該艦的排水量為555噸,在氣墊船中屬于世界最大級別,同時還能保持最高約60節的航速,戰時航速在55節左右。
這種速度加上其強大的運載能力,使其在執行登陸作戰時具備非常強的快速打擊能力。
根據公開數據,“野牛”級可以搭載150噸裝備,載重能力相當于三輛主戰坦克。
此外,它還能夠攜帶多輛步兵戰車或裝甲運輸車,以及多達36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具備如此高的裝載能力,加上其對地形的低依賴特性,使得“野牛”非常適合在淺灘、灘頭或沒有港口設施的海岸地帶實施突擊登陸。
正是由于這些特點,這種艦型在引進之初便被外界認為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執行“閃電式”登陸任務的關鍵裝備。
許多分析者以為,這種高機動、高載重的氣墊船非常適合在臺海地區執行快速登陸任務。
由于臺灣島地理環境復雜,海岸線破碎,港口數量有限,因此如果發生高強度沖突,能夠繞開常規港口并快速完成登陸的艦船無疑具有戰略價值。
從表面看,“野牛”級的技術參數和能力似乎與這一任務非常契合。
然而,實際情況卻與這種設想存在明顯偏差。
看似適合臺灣,實則恰恰相反
雖然“野牛”級具備出色的登陸能力,但它有一個關鍵弱點——抗風浪性能不足。
這一問題直接影響其在復雜海況下的使用效果。根據其設計參數,該型氣墊船最佳運行狀態是在浪高不超過1.5米的海域。一旦浪高超過此標準,其性能將大幅下降。
如果遇到2米以上浪高,其航速和穩定性會明顯受限,甚至可能因失穩而無法作戰。
而臺灣海峽,恰巧就是一個常年風浪較大的海域。根據多年來的氣象海洋觀測數據,臺海地區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處于浪高超過2米的狀態。
在冬春季節,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浪高甚至可以達到3米以上。
而在夏季臺風多發期,海況同樣極為惡劣。因此,臺海地區僅有約100天左右海況相對平穩,具備“野牛”級最佳作戰條件的時間非常有限。
如此低的可用窗口期意味著該型氣墊船難以作為主力作戰裝備常態化部署于這一方向。
而且海南島及南海附近海域情況也類似。盡管個別近岸區域海況稍緩,但整體上風浪同樣頻繁,尤其在每年臺風季節到來時,這些海域的風速和浪高均遠超“野牛”級的設計極限。
在這種環境中執行遠距離快速登陸任務,不僅風險高,而且可靠性不足。因此,無論是從技術安全性還是戰術可行性考慮,將“野牛”級氣墊船作為臺海主力登陸工具都不現實。
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完成“野牛”技術吸收后,并未繼續大量建造該型號氣墊船。
目前已知的“野牛”艦艇數量僅為6艘,其中兩艘來自烏克蘭,后續四艘是在授權或技術移交基礎上由中國自行建造。
而中國真正大量建造的,是自制的更加輕型、結構優化的“野馬”級氣墊船。
本土化,中國已經實現“升級”
這種型號在設計上參考了美軍LCAC的成熟理念,采用模塊化、可搭載的設計,更加靈活,也更適合中國海軍當前的兩棲登陸作戰體系。
“野馬”級氣墊船雖在載重能力上不如“野牛”,但能被大型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直接搭載,通過母艦運輸至戰區附近海域,再由氣墊船完成最后一段登陸任務。
這種協同作戰方式有效規避了“野牛”類大型氣墊船在遠海部署上的劣勢,使得整個登陸作戰更加機動、可靠,也大幅提升了對海況的適應能力。
其航行性能更為穩定,抗浪能力優于“野牛”,在臺海及南海復雜海況下仍可完成一定程度的作戰任務,更符合中國海軍現實需求。
雖然“野牛”氣墊船在現階段沒有成為中國氣墊艦艇的主力,但它在中國氣墊船發展歷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通過引進“野牛”技術,中國實現了對大型氣墊船的設計理念、動力系統、氣墊結構等關鍵領域的深入理解,并由此為“野馬”級的研制提供了堅實基礎。
國產“野馬”不僅技術成熟、結構合理,而且符合中國多樣化海域作戰需求,是中國海軍兩棲力量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
從戰略層面來看,“野牛”級雖然在特定海域仍具有一定使用價值,如在海況較為平穩的北方沿海、南海局部海區、中南半島附近海域或近岸區域執行任務。
但從整體發展趨勢看,類似“野馬”這樣的小型、可搭載、抗海況能力強的氣墊登陸艇才是未來中國兩棲力量的主力。
技術的積累和轉化,最終使得中國能夠根據自身戰略環境打造更合適的裝備體系,在保有一定重型裝備優勢的同時,實現更大范圍的作戰靈活性。
參考資料:
環京津新聞網 2020-11-20 《官媒首次詳細披露野馬氣墊艇 最大航速50節以上(圖)》
人民網 2017-03/30 《國產野馬氣墊登陸艇練奪島 可提高我軍兩棲戰力》
光明網 2022-12-09 《海上“野牛”的威力有多大?近距離直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