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政府連續松綁三項對華出口限制,表面上看是示好,背地里卻在起草新規。
放三箭,再補一刀,手法老練,不愧是特朗普。
這一次,中國沒有退路,也不打算退。
美方三步退讓背后的真實算盤
最近,特朗普政府取消了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包括恢復EDA軟件、乙烷和飛機發動機的對華出口。
EDA,是芯片設計的起點,也是一切高端制造的橋頭堡。
隨后,乙烷也恢復出口。
乙烷是制造乙烯的原料,乙烯又是塑料等工業制品的基礎,中國制造業對此高度依賴。
禁令一解除,8艘裝載乙烷的油輪隨即從墨西哥灣起航駛向中國。
緊接著,美國商務部還批準通用電氣向中國商飛恢復出口LEAP-1C和CF34發動機。
這三步,看似誠意十足。
但細看時機與動因,就會發現這并非出于善意。
芯片制裁新規,轉口國成了新戰場
7 月 4 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因擔憂中國通過中間商獲得半導體,特朗普政府計劃限制英偉達等公司向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口 AI 芯片。
美國商務部正在起草一項新的規則草案,以進一步阻止中國通過這兩個東南亞國家的中間商獲取先進 AI 芯片,該規則尚未最終敲定,仍有可能發生變化。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美國限制對兩個東南亞國家的出售,等于是對中國進行打壓呢?
泰國和馬來西亞這樣的國家,經常在中美之間做“轉口貿易”,比如他們經常從中國這邊買東西,然后高價賣給美國。
美國政府正是擔心這一“繞道行為”,才決定將封鎖范圍擴大至這兩個國家。
因為害怕中國不能直接從美國獲得高性能AI芯片,就從第三方手里買,例如在馬來西亞或泰國。
根據行業數據,全球約40%的芯片封裝產能集中在馬來西亞,英偉達、英特爾、AMD等美國芯片巨頭早已在當地設有大規模封裝與測試工廠。
此舉對于馬來西亞和泰國來說,也是一場風暴。
新規一旦生效,所有出口至這兩國的AI芯片都需額外申請許可。
表面上,這只是區域性出口監管;實質上,是精準打擊中國的“技術轉口通道”。
這種做法的邏輯很清晰:堵死每一條中國可能借道獲取高端芯片的路徑。
而這也意味著,美國的技術封鎖策略,已經不再局限于“目標國”本身,而是向整個供應鏈外圍擴散。
美國此番出手,勢必沖擊它們的半導體生態,甚至可能導致美企在當地的運營成本上升、供應鏈效率下降。
但美國政府已經不再顧忌這些“次要代價”。
在他們眼里,只要能延緩中國的技術進步,其他國家的產業痛苦,都是可以接受的。
這就是特朗普政府如今所執行的“碎片化打壓”策略——逐個國家談判、逐個環節設限、逐條線路封堵。
更關鍵的是,美方還保留“豁免權”,對部分“友好國家”企業提供臨時許可。
這就是典型的“隨時收緊”的策略,今天放,明天收,全憑華盛頓的臉色。
中東政策試水,芯片“使用路徑”也被控制
當封裝環節被管控、轉口通道被鎖死,美國沒有停下腳步。
不再只是看芯片流向哪里,還要管芯片怎么用、誰用、在哪里用。
于是,新的戰場,轉向了中東。
5月13日,特朗普訪問沙特利雅得,與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閉門會談。
AI 芯片相關問題是此次訪問的重要議題之一。
特朗普政府擬允許芯片出口,但設定條件。
這些條件包括:芯片必須由獲批的美國數據中心運營商運營,相關云服務也必須由美方控制。
這一做法實質上是對AI芯片的使用路徑與數據流向進行間接控制。
目前,該政策尚未正式實施,但已成為美方對中東技術出口談判的核心思路。
美方試圖通過這種“路徑鎖定”的方式,把AI能力的擴散徹底掐死在源頭。
從芯片本身到數據平臺,從硬件部署到軟件授權,美國正在構建一個全鏈條閉環。
中東,只是試點。
未來,包括東南亞、非洲甚至拉美,都可能被納入這種“可控出口”的新體系。
這才是真正的技術鐵幕。
大而美法案落地,制度級脫鉤開始發力
就在這場“轉口封鎖”動作曝光的同時,美國國內另一項動作悄然生效。
這是特朗普在推動貿易脫鉤之外打出的又一張技術牌。
7月1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大而美法案》
這項法案表面是稅收改革,實則直指中國新能源企業。
因為法案明確表示,只要企業背后與中國資本有關聯,哪怕是間接股權,只要涉及新能源產業,就不再享受任何形式的稅收減免或聯邦補貼。
這不是經濟政策,而是精準打擊。
“大而美法案”標志著美國對華技術脫鉤,已從臨時性行政命令,轉為制度性立法。
中方不再觀望,反制節奏明確釋放
面對這輪“技術圍獵”,中方并未沉默。
7月4日,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中美正在落實倫敦框架成果,但合作必須建立在互信基礎上。
同時,發言人強調倫敦框架來之不易,對話合作才是正道,訛詐脅迫沒有出路,希望美方深刻認識中美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本質,繼續同中方相向而行。
中方明確不作單方面讓步。
在稀土出口方面,中方雖批準對美企發放稀土許可,但有效期僅 6 個月,且僅面向民用領域,軍工需求被排除在外。
這體現了中國對軍工級稀土材料維持嚴控,也是中方手中最有力的籌碼之一。
同時,國產大飛機C919的國產發動機CJ-1000A也在加速推進。
倫敦框架落實陷僵,中美間歇性“拉鋸戰”難解
6月底的倫敦會談后,中美雙方曾釋放積極信號。
但僅過數日,美方先是放松,再是設限,隨后立法,最后封堵。
合作承諾和現實操作之間,出現巨大落差。
中方對此已有預判。
不再押寶于某一場談判,也不再對“橄欖枝”抱幻想。
中方已無退路,也無需退路,“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這不是姿態,而是戰略。
真誠合作要對等,技術封鎖必反擊。
中美博弈,不只是貿易數字的較量,更是規則、能力與意志的較量。
愿者上鉤,強者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