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山東青州一個普通農家誕下男嬰,取名金明。彼時的中國正處戰亂與動蕩之中。誰能想到,這個少年后來不僅投身革命,還走上新中國重要崗位,曾先后擔任湖南、河北兩省最高黨職。
金明的童年并不寬裕,但父母仍堅持讓他讀書。他先后就讀于當地小學和山東省立第十中學。少年時代,他廣泛接觸進步刊物與書籍,漸漸認識到國家貧弱與百姓苦難的根源,也初步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理念。
1932年,19歲的金明加入共青團。從此,他不再只是書桌前的熱血青年,而是投入到秘密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青年骨干的行動中。他與同伴一起夜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也常常在田間地頭同鄉親談論救國之道。
當時的北方局勢嚴峻。國民黨當局不斷搜捕進步人士,組織屢遭破壞。盡管如此,金明依舊堅持活動,參與組建家鄉游擊隊,對抗國民黨的圍剿。
1933年,一名叛徒出賣組織,金明不幸被捕。獄中,他與獄友秘密組織小組,鼓勵彼此堅持。在一次探視中,他平靜地對家人說:“命可以不要,理想不能丟。”最終,憑借黨的營救和抗戰形勢的變化,1937年金明恢復自由。
抗戰全面爆發后,金明重新接上組織關系。他立即投入工作:一方面尋找失聯黨員,重新組建地方黨組織;另一方面,組建游擊隊,帶領地方武裝開展敵后抗戰。此時的他,已經從書生氣十足的青年,成長為深諳地下斗爭規律的骨干干部。
1939年,金明根據上級指示組建八路軍南進支隊,并率部南下開辟皖東北根據地。面對復雜局勢,他一面組織武裝打擊侵略者,一面動員群眾開展抗日救亡。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金明被編入第三師,任第十旅政委,帶領部隊挺進蘇北。
在蘇北,他注重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他常說:“根據地不是憑槍打出來的,而是群眾幫我們穩住的。”白天帶隊巡查,夜里召開群眾會,組織青年報名參軍、婦女縫軍鞋。金明也參與指揮了數次反掃蕩戰斗,用有限的兵力拖住了日軍和頑固派的進攻。
1945年,日本投降。金明被調回山東,任膠東軍區副政委。他隨后又帶隊南下支援中原,參與豫東戰役支前及解放區建設,確保了前線淮海戰役的物資供應。那時,金明常住簡易土屋,與干部同吃同住。
1949年,金明作為代表參加和平解放長沙談判,為湖南免遭大規模戰火立下功勞。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湖南省委第二副書記,重點負責政權鞏固與經濟恢復。
1952年,年僅39歲的金明升任湖南省委書記兼湖南軍區政委。他主持全省土改、三反五反等運動,穩定農村秩序,也推動工農業恢復生產。當時,湖南還面臨自然災害,他多次深入受災縣,實地指導救災和糧食調度。
1953年,金明調任財政部副部長,后又在中南局工作。1966年開始的特殊時期,他也遭到沖擊,被迫停止工作。面對壓力,他始終拒絕違心承認不實指控。
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序幕,金明恢復工作。1979年3月,金明被華國鋒任命為國務院秘書長,1980年,67歲的他被任命為河北省委第一書記。上任后,他走訪工廠、礦山、鄉村,調研經濟狀況。他主張在堅持集體經濟的同時,鼓勵鄉村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也提出支持小城鎮發展。
河北當時工業基礎較弱,金明多次向中央爭取項目,并推動與天津、北京的經濟協作。他還親自到沿海調研,為港口建設與對外開放布局提供建議。干部們回憶,那幾年他常穿一件舊灰呢子大衣,下鄉時隨身只帶簡單行李。
晚年金明定居北京,關心黨和國家大事。雖患病多年,但仍堅持讀書寫字。1998年,他因病逝世,享年85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