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四川蒼溪縣的一個普通農家,迎來了男嬰楊大易的誕生。誰能想到,這個鄉村少年,日后會歷經長征、浴血抗日、轉戰解放戰場,走到建國后擔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崗位?又是什么讓他一次次在風雨中挺立不倒?
1933年,紅四方面軍打破國民黨重兵“圍剿”,在川陜地區建立根據地。楊大易那年十四歲,懷著對紅軍的好奇和向往,他報名參加了紅軍,被編入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九師七十團,成為一名通信員。
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少年楊大易經常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挎著沉甸甸的電臺,翻山越嶺傳遞情報。他跑在槍林彈雨中,也睡過野外寒夜。憑借勤奮和勇氣,他很快從通信員成長為班長、排長,再到連指導員。
1935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踏上長征。楊大易隨軍穿越雪山草地,沿途目睹饑寒交迫、缺衣少糧的困境,也經歷了戰友倒下的悲痛。6月,他見證了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的歷史時刻。后來,又三過草地,歷盡艱難險阻,終于抵達甘肅,見證紅軍三大主力的大會師。
長征勝利后,紅四方面軍部分部隊被改編為西路軍,繼續北上作戰。楊大易隨部隊渡過黃河,進軍河西走廊。但由于敵強我弱、補給不足,西路軍最終失利。在祁連山突圍戰中,楊大易負了傷。大雪覆蓋的山谷中,他咬牙堅持,歷經千難萬險才重返延安,重新歸隊。
抗日戰爭爆發后,楊大易進入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成為二大隊二中隊的指導員。此時延安窯洞里燈光通明,他與戰友們在課堂上學習軍事理論,也在操場上練習戰術。1938年,他率部冒著日軍封鎖東進山東,活躍在沂蒙山區。
在沂蒙山,楊大易指揮戰士與敵人展開游擊,組織群眾修筑工事、分糧支前。他還籌建青年抗日骨干培訓班,培養了大批地方干部。每逢夜深人靜,他常與年輕戰士圍坐火堆旁,講述抗戰的意義,點燃更多人的信念。
抗日戰爭勝利后,楊大易奉命奔赴東北,參與解放戰爭。他被任命為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一師副師長,先后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遼沈戰役打響時,他深入一線,走訪營連,鼓舞士氣,帶領部隊攻堅克難。
1948年11月,第一縱隊改編為著名的38軍。楊大易擔任112師副師長,隨后隨軍南下,投入平津戰役。進入天津時,街道兩旁廢墟累累,但百姓夾道歡迎,向解放軍表達期盼。隨后,楊大易又率部南下,參與解放中南地區。
1949年8月,楊大易升任112師師長。廣西戰役中,他率師力戰,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見證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初立,百廢待興,但外患未除。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楊大易率112師跨過鴨綠江,投入第一到第五次戰役。在朝鮮嚴酷的山地作戰中,他帶領部隊克服缺糧少藥的困境,構筑工事,晝夜作戰。1952年凱旋回國后,他被調往中南軍區高級干部文化速成班學習。
學習結束后,楊大易先后擔任42軍參謀長、副軍長。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領。之后又出任47軍副軍長、桂林步兵學校校長等職,培育更多軍隊干部。
1968年,楊大易調任湖南省軍區代理司令員,同年9月正式擔任司令員。那時全國正處動蕩之中,湖南也不例外。他帶領部隊參與“三支兩軍”工作,努力維持社會秩序,減輕經濟受沖擊。
1973年,楊大易擔任湖南省委書記。雖然名義上仍有第一書記,但他肩負著實際工作重擔。他多次深入工廠、農村、學校調研,聽取干部和群眾意見。面對經濟困難和政治壓力,他想方設法保障基本生產,維持社會運轉。
1975年,楊大易調任遼寧省軍區司令員,繼續關注軍隊正規化建設。退休后,他在廣州安度晚年,于1997年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