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冬天,福建省壽寧縣的山村里,一個普通貧農家庭添了個男孩。孩子從小聰明好學,也吃過不少生活的苦:放牛、挑水、幫父母種地。家人原指望他多讀些書,將來能走出山村,可誰也沒想到,這個叫范式人的少年,后來竟會在烽火年代成長為紅軍團級干部,并在新中國成立后,走上福建省委書記的崗位。他是如何做到的?
范式人從小喜愛讀書。十幾歲時,他先在私塾打下基礎,又進了當地高小學習。1923年畢業后,他先在縣里做學徒,后又到鄉村小學任教。那時的福建,社會動蕩不安,貧富差距懸殊。作為教員的范式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也開始接觸到一些進步書籍,慢慢思考怎樣才能讓窮苦百姓改變命運。
1930年前后,福建閩東一帶的革命運動逐漸興起。范式人走上街頭巷尾,參與宣傳工作,幫助群眾識字、講述革命道理,也開始接觸更多的共產黨員。他很快意識到,只有通過組織農民,才能真正改變鄉親們的命運。
1932年,23歲的范式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他主要在家鄉活動,先后參與組建了紅帶會、農民協會等群眾組織,還參與了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十六連的創建。作為骨干之一,他常常帶著隊伍翻山越嶺,深入各村寨動員青年參軍,宣傳分田分地的政策。
那時的閩東,敵情復雜。國民黨地方武裝、土匪武裝和紅軍之間沖突不斷。范式人既要帶隊伍打仗,也要同地方反動勢力作斗爭。面對敵人“清鄉”,他帶領戰士打游擊、打伏擊,用靈活戰術保存力量,也多次親自深入敵占區偵查。
閩東獨立團正式成立后,范式人擔任政治教導員和秘書長等職務。他帶領隊伍轉戰閩東和浙南,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組織地方民兵,壯大革命武裝力量。他常常白天作戰、夜晚總結,簡單的木桌前,油燈微光映照著筆記本,記錄著每日的得失與教訓。
1934年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長征。閩東根據地失去了直接支援,形勢陡然嚴峻。但范式人沒有隨紅軍主力北上,而是堅守根據地,堅持三年的艱苦游擊戰。這三年,他帶領戰士多次避開敵人大規模“清剿”,以小部隊靈活出擊,保留了革命火種,也為后來抗戰爆發做好了準備。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指導下,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范式人參與了閩東紅軍改編談判,協調各方意見,傾注大量心血。改編后,閩東部分隊伍北上抗日,而范式人則留在閩東,主持新四軍福州辦事處工作。
那時,福建東南沿海局勢緊張,日本海軍封鎖嚴密。范式人一邊開展地下工作,一邊動員青年北上參軍,還堅持在鄉村宣傳抗日救國道理。他的講話簡單明了,卻總能讓聽眾感受到希望:“打跑日本鬼子,才能過上好日子。”
1940年,范式人被調往延安,在馬列學院系統學習黨的理論政策。他還參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親身經歷了抗戰后期黨的重大決策過程。會議期間,他常記下干部發言要點,夜晚與戰友討論,思考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
抗戰勝利后,范式人被派往東北,任黑龍江省工委副書記、代理書記。面對復雜局勢,他組織剿匪反霸,開展土地改革,還培訓基層干部,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基層組織。他走訪偏遠村莊,與百姓促膝交談,傾聽意見,為東北解放打下堅實基礎。
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南下,范式人隨軍到江西,接管九江城市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留在江西,任省委副書記、省財經委副主任等職,主持全省經濟恢復與發展。他奔走在廠礦工地、田間地頭,調查生產情況,幫助解決缺糧缺電等問題。
1952年,他被調往中央,先后任糧食部副部長、郵電部副部長。任職期間,他常下基層調研,了解實際困難,并推動政策調整,讓群眾受益。1961年,他又回到家鄉福建,任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他任第二書記)。那幾年,他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重視發展輕工業、手工業和農村副業,福建經濟逐步恢復。
1966年起,范式人同樣受到沖擊,被迫離開崗位。那幾年,他身心受到摧殘,卻始終沒有動搖對黨的信念。有戰友回憶,范式人常說:“再難,也要撐過去,黨還在,革命還在。”
文革結束后,他復出擔任郵電部顧問,繼續關注行業發展。即使身體欠佳,他仍熱心撰寫意見材料,提出改進建議。1986年,范式人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