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上世紀70年代,中央為了推進現代化建設,曾對一些基層干部進行了破格提拔,其中的個別干部甚至還一躍進入了省級領導崗位,其晉升之快堪稱“坐火箭”。
比如我們上一期內容中說到的吳向必,他47歲就從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直接升任貴州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還有從廣東省羅定縣縣委書記直接升任廣東省省長的郭榮昌,以及我們本文的主人公、原湖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黃炳秀。
而相較于其他“火箭式”提拔的干部來說,黃炳秀的經歷更具傳奇色彩,她20歲擔任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相當于村支書),36歲就被提拔為了湖南省委書記,而這也就是說,從村支書到省委書記,她僅用了16年的時間。
本期內容,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黃炳秀同志,領略一下她的傳奇事跡吧!
或許有人會說:黃炳秀受到“火箭式”提拔,無非是趕上了特殊歷史時期的選拔機制而已,跟她本人的能力毫無關系。
對此,文史君并不完全否認,畢竟這樣的選拔機制是不合理的。作為省級領導干部,其必須具備足夠的基層歷練經歷,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思維、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想要進入這樣的崗位,對干部本身的綜合能力的考察是非常嚴格的。簡單來說就是:一要有資歷,二要有能力。
而反觀黃炳秀,他的資歷明顯是不足的。當然了,對于一個才30出頭的年輕女干部來說,談資歷又未免強人所難了。
況且,當時像她這樣的年輕女干部比比皆是,可為何就唯獨她得到了提拔呢?很明顯,還是能力使然。
黃炳秀出身貧苦,14歲才開始上學,但入學后不久,又因家境貧寒而輟學。1955年,17歲的黃炳秀進入湖南慈利縣通津鋪長洪初級社工作,擔任出納員,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黃炳秀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她勤奮好學、工作認真,深得領導的賞識和器重,不久后就當選為長峪鋪高級社副社長。
1958年人民公社化,年僅20歲的黃炳秀成為了長峪鋪大隊黨支部書記(相當于村支書),這對于她而言,既是人生一個新的開始,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
黃炳秀所在的長峪鋪,并非地勢平坦、經濟發達的村寨,而是一個地勢陡峭、水資源匱乏、耕地奇缺的偏遠山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靠“刀耕火種”生活。作為大隊黨支部書記,黃炳秀肩負著改變鄉親們生產生活的重任。
為了充分利用稀缺的土地資源,她“發明”了土地“套種”的方式,即在一塊地里同時栽種兩至三種農作物。對此,她首先弄了一塊兩畝五分地做實驗,套種上了玉米和紅薯。
最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她的這種方法,認為這樣做只會讓高的壓了矮的頭,矮的纏住高的腳,到頭來兩頭都會塌,這種方法注定會以失敗告終。
盡管質疑聲不斷,但黃炳秀始終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與不成不能靠嘴說、靠腦袋想,而是要靠真抓實干,只有做了才知道成功與否。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炳秀的不懈努力下,這塊試驗田硬是在當年遭逢旱災的情況下仍然獲得了不錯的收成。當然,這次套種也讓黃炳秀發現了一些問題。
于是,黃炳秀繼續進行套種實驗,并不斷改進套種間存在的諸多問題,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70年代初,黃炳秀套種小麥、玉米、紅薯的試驗田大獲成功,平均畝產1500多公斤。在黃炳秀的帶領下,大隊大面積旱糧產量很快就突破了噸糧大關。
除此之外,黃炳秀還帶領干部群眾一起,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將700多畝的“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改造成了“三保地(保土、保水、保肥)”。
黃炳秀雖是一名女干部,但干起活兒來卻一點不輸男同志,而且在她的身上也看不到什么官架子,經常和群眾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70年代,黃炳秀帶領的長峪鋪大隊成為了全省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而她本人也成為了全省的先進人物、勞動模范,不久后,她就當上了慈利縣革委會常委、通津鋪公社黨委副書記、常德地委副書記。
1973年7月,黃炳秀被破格提拔為湖南省委常委,并在當年8月黨的“十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次年2月又被任命為湖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20歲任長峪鋪大隊黨支部書記,35歲任湖南省委常委,36歲任湖南省委書記。短短15年的時間,黃炳秀就從一個村級干部一躍成為了省級領導,這樣的晉升速度實屬罕見。
但黃炳秀并沒有在這樣的快速晉升中迷失自我,相反,她表現得非常地平靜和淡然,因為她非常清楚,受到這樣的“火箭式”提拔,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許是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那個特殊的歷史背景,正如她后來所說的那樣:“是歷史潮流把我推上去的,是那個特殊的時代選擇了我……”
不過,黃炳秀雖然職務提升了,但工資卻沒變,而且相較于之前來說,工作量還增加了。但即便如此,黃炳秀也沒有絲毫的抱怨,上任后仍四處東奔西跑,全身心地投入到黨的工作中,期間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而為了工作,黃炳秀更是常常忽略了對家庭的關心和照顧,每每想到這里,她還頗為自責。
1977年10月后,由于身體原因,加上用人制度的變化,黃炳秀辭去了湖南省委書記的職務,回到了慈利縣,此后歷任通津鋪公社黨委副書記,慈利縣公路養護段副段長、黨委副書記,慈利縣政府調研員等職。
從省委書記到通津鋪公社黨委副書記,黃炳秀不僅沒有感到絲毫的留戀和不舍,相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盡管職務、崗位變了,但她對工作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在擔任公路養護段副段長期間,她先后到過48個養路工班蹲點,與養路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期間與工人、群眾清除的路障、拆掉的違章建筑等多達3000多個。
1994年10月,黃炳秀調任湖南省慈利縣政府調研員(正縣級),一直干到1998年8月退休。
如今的黃炳秀,已經是87歲高齡了,盡管她早已退休,但仍時刻關心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展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