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我們走進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附近的村莊,原本只是抱著探尋歷史真相的目的,卻未曾想到,與孩童、青年、老者三個群體的對話,如同打開了三扇窗,讓我們看到了淮海戰役精神傳承的多維圖景。這場跨越年齡與時代的對話,不僅重塑了我們對歷史的認知,更引發了關于紅色精神傳承的深刻思考。
在村落的廣場上我們遇見了打鬧的小孩子們,與他們的交流,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紅色精神啟蒙教育的重要性。當被問及淮海戰役時,小孩子們大多只能說出“解放軍叔叔打勝仗”這樣模糊的概念。我們嘗試用“全村人推著小車送糧食”、“戰士們守護家園”等貼近生活的比喻,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具象的畫面。一個小男孩突然舉手問道:“就像我爺爺推著三輪車去集市那樣辛苦嗎?”這句童言瞬間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臨走時,孩子們圍上來,眼神里滿是期待:“哥哥姐姐下次還要給我們講故事!”這一刻,我們真切感受到,紅色精神的傳承不僅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更要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好奇與向往的種子。這些稚嫩的心靈,正是紅色基因最好的傳承土壤,而生動有趣的啟蒙教育,才能讓紅色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圖為團隊成員與小朋友交流的合照
在離開廣場的途中,偶遇河南大學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是我們這次行程中最意外的收獲。我們兩隊相互交流學習,當我們提出用短視頻、動畫等新媒體形式還原的淮海戰役場景的想法時,他們被深深震撼。我們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紅色精神的傳承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傳統宣講模式難符當代年輕人接受習慣,需將歷史敘事與新媒體技術結合,以短視頻、沉浸式體驗等年輕人喜愛的形式,讓厚重歷史穿透屏幕,走進其精神世界。傳承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紅色精神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團隊成員與大學生交流的合照
與村里老者的交談,則讓我們觸摸到了歷史最真實的溫度。作為淮海戰役紅色歌謠的傳唱人。當陳爺爺蒼涼的歌聲響起:“淮海戰役三千里,村村寨寨送軍糧...”不同于史料中嚴謹的文字記載,這些在民間代代相傳的歌謠,裹挾著最鮮活的記憶。他講述父親推著獨輪車支前時磨破的雙腳,講述鄉親們省下口糧支援前線的堅定,讓“人民的勝利”五個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千萬普通人用生命書寫的史詩。我們忽然明白,民間記憶是歷史最珍貴的寶庫,那些被正史簡略的片段,在口口相傳中保留著最本真的情感與溫度。傳承紅色精神,必須珍視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精神遺產”,讓歷史從檔案走向生活,從文獻回歸人民。
圖為團隊成員與陳爺爺交流的合照
離開陳官莊時,我們的內心充滿感慨。這場走訪讓我們認識到,淮海戰役精神的傳承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過程。它需要在孩童心中播撒火種,通過啟蒙教育筑牢傳承根基;需要青年一代創新形式,讓紅色精神與時代接軌;需要守護好民間記憶,保留歷史最本真的溫度。唯有將這三者緊密相連,才能構成紅色精神傳承的完整鏈條。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我們既要以敬畏之心守護歷史,又要以創新之姿傳承精神。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將把民間歌謠轉化為數字音頻,讓孩子們的童聲朗誦與老人口述歷史同頻共振,用新媒體技術讓紅色故事煥發新生。我們相信,當不同年齡、不同群體都能找到參與傳承的方式,紅色精神就能真正實現代際傳遞與時代轉化。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探訪,更是一堂關于傳承的實踐課。它讓我們懂得,紅色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不斷與時代對話、與人民共鳴。未來,我們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前行,用更多元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讓淮海戰役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訊員 李宗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