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一到,蟬聲就成了大自然最響亮的合奏。小時候的我們,總是在傍晚天擦黑的時候,拿著手電筒、拎著瓶子,鉆進村頭的林子里,去找那一只只停在樹干上的“知了猴”,哪怕一晚上只抓到幾只,也能高興半天,炫耀給小伙伴看。那是夏天最具儀式感的時刻,是一段很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童年回憶。
北方人愛吃的是蟬的幼蟲,也叫“知了猴”或“爬猴”,全身可以吃,營養豐富,香酥脆嫩。而在南方的許多地方,特別是云南,人們更偏愛成年的知了,捕到后處理一下,爆炒、油炸,滋味十足,成了當地人夏日餐桌上的一道野味佳肴。
說起抓知了,大家腦子里可能還是傳統那套方法:天一黑,拿手電出去蹲點,運氣好的話一晚上能收獲十幾只。但你可能想不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比如怒江、保山、文山,當地人發明出了一種神奇又高效的“搖知了”方法。手握自制的抓蟬神器,搖一搖就能把大批蟬“震”下來,連飛帶跳地朝你撲過來。短短二十分鐘,抓滿一大袋蟬根本不是難事!
抓知了的“搖蟬盆”制作很簡單,只需要找來兩個大小一致的不銹鋼盆,中間放入一些小石子,然后用膠帶把盆口封死固定住即可。
順便在路邊砍幾個大的樹枝,做為抓知了的“營地”。
云南這個季節抓知了的人特別多,山路上滿是開著車、騎著摩托的抓知了大軍。
到達合適的地點后,將橘黃色的燈帶懸掛在樹枝上,天一擦黑,搖知了就可以開始了。
只需要將手中的“神器”抓在手中用力搖動時,石頭撞擊盆壁,發出一種極具穿透力的金屬摩擦聲。這種聲音在寧靜的夜晚格外刺耳,卻恰好是蟬最敏感的頻率之一,加上誘人的燈光,大批的知了就會陸陸續續的飛到你面前。
樹枝上也會粘貼很多透明膠帶,知了一旦落在上面,就插翅難飛了,只需要一只一只的拿下來就行
云南搖知了持續的時間很短,二十分鐘就可以滿載而歸。
其他地方人抓知了都是按只來抓的,云南抓知了是論斤抓的!就這一會的工夫,足足抓了八斤多知了,多少只已經數不清楚了。
抓來的清洗干凈,去頭、去爪、剖腹除內臟,再用鹽水泡一泡,去腥入味。之后下鍋一炸,撒上孜然、辣椒粉,那香味兒簡直讓人垂涎三尺。蟬肉蛋白質含量高,外酥里嫩,是不少云南人夏天解饞又補身的首選。
和童年那個拿著手電筒追蟬的自己比起來,云南“搖知了”的方式,像是一種野外科技升級,也更像是一種“云南蠱術”,神奇又高效,就是不知道這項神奇的“搖知了”技藝,到了外地管不管用。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社會新聞,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關注我,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