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英國人民正在海邊度假、音樂節蹦迪、球場上看球,卻沒想到被一種“可愛但集體行動力驚人”的小生物打了個措手不及——瓢蟲。
大量的瓢蟲突然集體出動,遮天蓋地,甚至一度打斷了板球比賽。
有人拍視頻說:“這不是夏天,這是一場瓢蟲末日。”
還有人直奔車里躲避,稱自己差點被瓢蟲“淹沒”。
這種場景,自1976年大規模“瓢蟲風暴”以來,英國人已經快半個世紀沒見過了。
(注意:以下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那么,為什么今年這么多瓢蟲?
科學家表示:不是瓢蟲瘋了,是生態在運作。
來自巴斯大學的昆蟲學家斯圖爾特·雷諾茲教授解釋說:這都是天氣惹的禍。今年的英國,異常炎熱干燥,高溫最高飆到 34.7°C,連瓢蟲的最愛——地上的蚜蟲也瘋狂繁殖。
于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發生了:
滿地都是瓢蟲最愛的“大餐”,它們瘋狂干飯,吃得好,自然長得快,瓢蟲們也迎來一波“人口紅利”,數量蹭蹭上漲。
但好景不長。隨著氣溫持續升高、空氣干燥,植物開始枯萎,蚜蟲也撐不住了,紛紛“下線”。這下好了,瓢蟲們突然斷糧,沒吃的了,只好集體飛出去尋找新的“食堂”。
而在這場生存遠征里,愛情也順便排上了日程。它們在路上偶遇同類,于是成群結隊、熱熱鬧鬧地在空中集會,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瓢蟲大軍”。
所以,別害怕。它們不是要襲擊誰,只是餓了、孤單了,想找點吃的,再順便談個戀愛。
好吧,這原因聽起來似乎并沒有那么可怕,可現實卻仍舊慘不忍睹。
此次“瓢蟲大軍”遍布英國各地,但海邊城市尤其顯眼。
例如Weston-Super-Mare,一些游客說“簡直像末日場景”,沙灘、雨傘、嬰兒車、食物上全是瓢蟲。有人在社交網絡上發視頻,一邊被瓢蟲圍攻一邊寫下:“這是老天爺不想讓我去海邊的暗示吧。”
實際上,根據雷諾茲教授的說法,瓢蟲可能“無處不在”,但海邊城市人多,視覺沖擊強,所以才“上了熱搜”。
雖然這場“瓢蟲風暴”看上去有點驚悚,但專家一致表示:沒事!別怕!它們咬你純屬試探而已。
是的,瓢蟲確實可能“輕輕咬”你一下,但原因不是攻擊你,而是想知道你是不是好吃,或者你汗太多、皮膚太咸。
那個,它們沒毒,不傳播疾病,也不會腫,就是輕微的“啾”一下。
雷諾茲教授總結了一下說:“它們可能會小咬你一下,但別擔心,這不是一場災難,瓢蟲是可愛的。”
但就問,看到這樣的一幕幕,誰還能說得出可愛!
這樣的場面,讓英國人瞬間回想起了1976年那場載入英國昆蟲史的“瓢蟲入侵”。
那一年,英國遭遇了近代史上最極端的熱浪之一。高溫、干旱、藍天無云,一連好幾個月幾乎沒下雨,最高氣溫接近36°C。在英國人快熱瘋的時候,瓢蟲也悄悄“火”了。
但那可不是普通級別的“多”。
1976年的英國,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瓢蟲爆發。在南部的鄉村和沿海城市,有人形容那情景是:
“空氣中全是瓢蟲,地上踩的也是瓢蟲,坐個長椅屁股下都在爬。”
農民干不了活,海邊游客被瓢蟲追著跑,還有人被嚇得關門閉戶躲在家里。
甚至還有目擊者說:“瓢蟲飛進嘴里、鼻孔里,我連車窗都不敢開。”全國陷入一場“瓢蟲圍城”式的生態騷亂,連BBC都專門做了專題報道。
這次2025年出現的瓢蟲涌動,像是對1976年的“重現”,也是大自然運行的一個循環節點。
此時,來自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蒂姆·庫爾森教授表示:瓢蟲其實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英雄人物”。
它們專門吃蚜蟲,是天然殺蟲劑;如果沒有它們,害蟲泛濫,農作物就危險了;換句話說:寧愿被“瓢蟲刷臉”,也不要空氣中全是噴霧農藥。
“千萬別殺瓢蟲”,教授強調,“應該愛它們,護它們。”
那么,英國人究竟該怎么辦呢?
專家的建議如下:
不要拍打瓢蟲,它們是益蟲;
如果真的數量太多,躲車里沒問題;
不用擔心它們毒性或者傳播病菌;
如果咬你,別緊張,擦擦就好;
多喝水,戴帽子,享受自然,不要恐慌。
雷諾茲教授還說:“自然界就是這樣,周期性爆發很常見,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回歸正常。享受一下大自然送來的‘熱鬧’,說不定哪天就再也見不到了。”
我們總說現代人和自然斷了聯系,這次瓢蟲潮,或許就是一場“提醒”:自然其實一直在你身邊,默默運作,按著自己的節奏,演著它的“盛夏歌劇”。
所以,如果你最近在英國,被瓢蟲刷臉了,那就笑一笑說:
“歡迎你們,地球的可愛守護者。”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4917699/Swarm-LADYBIRDS-hits-UK-explained.htm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