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 總第921期
值日編輯:沈欣 張正陽
審核:范家菀 王澤媛 葉維杰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印陸軍副參謀爾·辛格及其言論。圖源:網絡
路透社、《德干先驅報》7月5日報道,印陸軍能力發展和維持方向的第二副參謀長拉胡爾·辛格(Rahul R Singh)指控中國與土耳其在印巴沖突期間為巴提供實質性支持,導致印北方“一個邊界三個對手”。據悉,7月4日,辛格在“新時代軍事技術”活動上發表講話,他指控中國深度介入此輪印巴沖突,包括印巴作戰局長就停火進行談判時,向巴提供涉及印關鍵陣地的“實時信息”;將印巴戰場作為本國新型武器的“試驗場”;實踐“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利用巴來“消滅對手”,牽制印度。與此同時,他還指責土耳其為巴基斯坦配備了“TB2旗手”(Bayraktar TB2)無人機,以及其他多種無人機,并派遣軍事顧問培訓巴方作戰人員。對此,辛格強調了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的重要性,指出印度在這方面尤其是針對中國,還有很多要迅速去做的。同時,須升級防空系統,強化反火箭、火炮偵測系統,組建無人機電子戰特遣隊并提高響應效率。
NEWS
印美貿易變化。圖源:網絡
路透社、《印度快報》7月4日報道,印美貿易談判因核心領域分歧陷入僵局,印明確轉向以“互惠互利”原則導向談判,放棄原定談判時間表。印官員表示,此前赴美談判的代表團7月4日已返回,印已放棄以具體日期為目標推動談判,重點關注協議是否“互惠互利”。此前談判中,美方希望印先承諾削減農產品、汽車、酒精飲料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印方則拒絕在美未承諾豁免26%互惠關稅及降低鋼鐵關稅前讓步,雙方分歧難以彌合。當前,印非常不滿美拒絕在鋼鐵問題上做任何讓步,并拒絕美“敦促印擴大農產品進口準入”,目前印已征收保障性關稅以保護其國內產業。另據悉,由于汽車零部件的市場準入涉及印核心利益,印通過WTO表示對部分美國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以回應美對印進口汽車征收的保障性關稅。通知指出,美在汽車領域對印加征關稅每年將影響印價值28.95億美元的出口,預計征收關稅金額為7.24億美元,因此印擬對原產于美產品征收同等數額關稅。
NEWS
孟2025-26財年預算。圖源:“bdral”網站
“Money Control”網站7月3日報道,孟臨時政府公布的2025-26財年國家預算招致各方不滿,批評聲音稱新預算與臨時政府“重民生、穩經濟、興改革”的主張相悖。分析認為,孟新財年預算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民生領域撥款不足。衛生部門僅獲總支出的5.3%(4190.8億塔卡),遠低于孟衛生改革委員會建議的15%。教育部門占比12.1%(9564.4億塔卡),低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的15-20%基準。農業部門撥款不到6%(3962.0億塔卡),難解農民通脹壓力。二是經濟戰略缺失。在投資及就業領域缺少明確愿景,無法充分利用孟人口紅利。三是結構性改革滯后。預算并未對飽受效率低下、逃稅和腐敗困擾的稅收機制進行任何有意義的改進,以及對公共支出監管無實質舉措。草案曾納入“未申報收入合法化”條款,因民眾抗議“變相縱容腐敗”后被刪除。報道認為,該預算實際優先吸引外資和管理外債而非加強社會福利。這一做法在孟債務危機愈發嚴峻(孟2024年外債突破1000億美元,已于五年內翻一番)背景下具有合理性。
NEWS
2020年部分國家國內研究與開發總支出情況。圖源:Nature
《印度教徒報》7月1日報道,印內閣批準價值1萬億盧比(?1-lakh crore)的“研究開發與創新”(RDI)計劃,旨在為戰略新興產業提供風險資本,激勵私營部門投資基礎研究,推動創新產品和技術轉化。據悉,RDI計劃目標效仿科技發達國家,使私營部門對基礎研究投入占比超過政府,計劃采用雙層級資助機制。第一層級計劃在國家研究基金會(Anusandhan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負責分配基礎研究資金,激勵私營部門參與核心研究)下設立特殊目的基金(SPF),作為資金托管機構。第二層級則由SPF向各類二級基金管理人主要以長期優惠貸款形式提供資金。二級基金管理人常以低息或零利率的長期貸款形式資助項目,此外,該計劃下還可對初創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并考慮投資深度科技母基金(Deep-Tech Fund of Funds,旨在為深度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消息人士表示,印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25-26財年預算為RDI計劃額外撥款2000億盧比(?20,000 crore),具體實施年限尚未設定。印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長阿什維尼·維什瑙(Ashwini Vaishnaw)指出,該計劃重點支持能源安全和轉型、氣候行動、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但資金將僅提供給已具有一定發展水平和市場潛力的產品。
NEWS
圖源:網絡
路透社、《印度教徒報》7月4日報道,印政府發布銅、鋁產業發展愿景文件,旨在滿足國內需求增長,減少進口依賴,提升印銅、鋁產業競爭力。銅產業方面,文件指出,印2047年銅需求預計增長6倍,然而,印國內銅資源供應量有限,進口量不斷攀升,預計2047年銅進口量將由2025財年的120萬公噸(1.2 million metric tons)飆升至890-980萬(8.9-9.8 million metric tons)公噸,有91%-97%的精煉銅需依賴進口。為此,文件呼吁印實行一系列措施提高銅產量,到2030年每年增加500萬噸(5 million tonnes)冶煉和精煉產能,并保障供應鏈穩定性,如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促進印企海外投資礦山、提供資金支持、豁免煉銅設備進口關稅等。消息人士透露,印還計劃在與智利、秘魯自由貿易談判中加入相關條款,以確保精煉銅供應,并接觸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澳大利亞必和必拓(BHP),以建立國內冶煉廠等其他下游產業。鋁產業方面,文件指出,印2030財年國內鋁需求預計達850萬公噸(8.5 million metric tons)。為此,印計劃到2047年將鋁產量由當前的450萬噸/年(4.5 million tonnes)擴大6倍,將鋁土礦年產能提升至1.5億噸(150 MTPA),將全國鋁回收率提高一倍,并實現全球鋁市場份額占比10% 。分析認為,該文件發布體現印政府正致力于實現自力更生與資源安全,為其銅、鋁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NEWS
2025年6月29日,發展聯合”陣線(MVA)和馬邦改革黨(MNS)領導人和工人抗議馬邦政府強制將印地語作為學校的默認第三語言圖源:《印刷報》
《印刷報》7月4日報道,分析認為,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迫于政治壓力”宣布撤銷“在邦立學校1-5年級實施三語政策”決定。4月,馬邦政府宣布將印地語列為所有馬拉地語學校和英語授課學校1-5年級學生的必修第三語言,并在6月發布修改法案,將印地語定為“默認語言”,規定若學校每個年級有20名學生要求學習任何其他印度語言,則可開班授課,否則就必須教授印地語。據悉,語言議題一直是馬邦核心敏感議題。馬邦政府上述決策曾引發在野黨聯盟“國大黨-NCP-SP-濕婆軍(烏達夫派)”(又稱大發展陣線,Maha vikas aghadi)和從濕婆軍分裂出的馬哈拉施特拉改革黨(Maharashtra Navnirman Sena)的強烈抗議。此前一度已疏遠的濕婆軍烏達夫派(UBT)領導人烏達夫·薩克雷(Uddhav Thackeray)和馬邦改革黨(MNS)的薩克雷(Raj Thackeray)罕見攜手合作,計劃7月5日舉行大型抗議集會。分析指出,若雙方聯手造勢,或借語言議題重拾政治影響力。一方面,這將重振濕婆軍烏達夫派,對印人黨領導的馬邦現任“印人黨-濕婆軍(信第派)-NCP”(又稱大聯盟,Maha Yuti)政府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這或促成選舉聯盟,進一步整合并鞏固馬拉地語選民票倉。導致印人黨在孟買選舉壓力激增。據悉,2025孟買市政委員會選舉(2025 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 election)臨近,據估計,孟買選民構成中,馬拉地語選民占比近34%,穆斯林占比19%-20%,北印選民占比17%-18%,古吉拉特和馬爾瓦里選民占比15%。馬拉地語選民選票主要分散濕婆軍、MNS、印人黨三者之間。分析人士指出,為規避選舉風險,印人黨只能暫時選擇撤銷該決策。
NEWS
圖源:《印度商業線報》
《印度商業線報》7月3日發表題為《解讀美印僵局》的評論文章指出,盡管美印在地緣政治領域存在諸多共同利益,但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合作進程卻因互信不足而步履維艱。本文作者拉姆·辛格(Ram Singh)、圖希娜·穆克吉(Tuheena Mukherjee)系《印度商業線報》資深評論員。
為盡早與美達成貿易協議,印率先示好,主動采取多項貿易自由化措施,包括大幅降低威士忌、汽車、電動汽車零部件等美商品關稅;取消針對美科技企業的均衡稅(Equalisation Levy);調整原產地規則等,以期換取美方相應的政策讓步。然而,美國方面并未積極回應印方善意,反而對印實施新懲罰性措施,包括對印鋼鐵和鋁產品征收高達26%的報復性關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延遲審批印企申請、推遲對印交付光輝(Tejas)戰機所需的F-404發動機、加緊對印簽證審批、限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出口等。上述不對等舉措導致美印互信層級大幅降低,導致兩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變為以交易為主導的僵持合作狀態,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當前美印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對貿易合作的期望存在顯著差異。對美而言,美更注重短期利益訴求,在貿易談判中強調具體、可執行的貿易承諾。例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要求印大幅降低對美關稅(從13%降至4%以下),并堅持要求印取消數據本地化(Data Localisation)政策,以推行適合美企經營的電子商務規則。對印而言,印更注重長期戰略考量,優先考慮自身經濟主權和戰略自主,將貿易談判視為推動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例如,印在關稅、市場準入等領域對美作出較大讓步,但同時強調美方也應尊重印特殊的經濟發展路徑和戰略自主地位,而這一點往往不被美方理解。美印的這種根本性認知差異將持續阻礙美印貿易談判以及更廣泛的經貿合作。
未來美印若要打破僵局,須在談判機制與文化理解上實現創新。如雙方可聯合建立談判前通報機制、分階段實施協議、加強“1.5軌”外交,以增強政治互信。此外,印可設立常務貿易談判秘書處(Permanent Trade Negotiation Secretariat),加快部際協調,提高談判效率。美方也可先推動在電子產品、人工智能服務、關鍵礦產等低敏感領域達成早期成果協議,避免談判“非全即無”。在當前局勢下,美印貿易關系的前景將取決于彼此信任,而非僅靠關稅政策的博弈。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朱依林
本期審核:單敏敏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