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在清順治八年九月賜給此時已經被封為親王的吳三桂金冊金印。根據清世祖實錄記錄的吳三桂金冊中記載吳三桂部清軍在陜西的戰績,由此可知清軍在入關之后在陜西也殲滅了大量的南明軍隊,當然了這些南明軍隊本身就是清軍反正回來的,這些人最早是陜西的明軍,李自成攻克全陜之后他們投降了大順軍,李自成被清軍擊敗之后,大順軍主力20余萬人分兩批逃出陜西,這些前明降軍在清軍的軍事壓力之下不得已投降了清朝。
明軍。
明軍。
咱們現在就把清世祖實錄中有關吳三桂在陜西的戰績摘錄一下“順治元年十月十三日授以冊印,封為平西王,子孫世襲罔替,后領兵在陜西階州地方誅偽秦王朱生福、偽定遠侯趙榮貴并賊七千有余,獲偽定遠侯印一顆,偽總兵印十顆,遣官兵至碧魚口,斬賊兵三百余名,擒戮偽總兵王應選;在富平縣、延安府等州縣美園等處地方斬偽經略王永強、高友才偽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郭玉麒等官五百四十名,并賊二萬六百有余,獲偽定國將軍印一顆,偽官印十一顆”這其中提到了兩股明軍第一股是擁戴明朝秦藩宗室的定遠侯趙榮貴以及其部將王應選,第二股則是高友才、王永強部,清軍在陜西富平縣延安府等地的戰斗共計擊殺明軍軍官540人,士兵20600人,王永強、高友才二人戰死。
明軍。
吳三桂在之后又在臨縣、同官縣等地殲滅明軍5500余人,在延安府以及府谷縣迫使600余名明軍投降。
吳三桂軍。
按清世祖實錄有關吳三桂戰功的記載,很明顯,陜西的反清運動是由大量原明朝或者李自成麾下的職業武裝人員所主導的。1643年至1644年,明朝在陜西和山西的統治迅速崩潰,大量的明朝正規軍投降了李自成,而在1644年一年,李自成用更快的潰敗速度超越了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因為李自成潰逃得實在太快,大量仍有抗清意愿的正規武裝人員被迫投降了清朝。
清軍。
清軍。
就比如孟喬芳在1645年稱“漢中新招總兵賀珍、羅岱、郭登先、黨孟安,臣見蟻聚漢城(這里指的是漢中)行牌調出棧道,欲以弭其逆,萌消其兇勢”孟喬芳將原先羅汝才的親信“曹操”羅岱調往延安,但賀珍等三人仍然占據漢中拒絕服從孟喬芳的命令。而后又稱鳳翔總兵董學禮“恐學禮一行驕兵難制”將其降兵分散。在此之后賀珍先殺死了一同占據漢中的前大順將領郭登先、黨孟安將其部下吞并,然后就對清朝舉起了反旗。幾乎在同一年,在之前于陜西省內投降清朝的前明、大順將領紛紛割辮反清。比如武大定、石國璽、高汝礪等人。到1649年姜瓖反正時,山西、陜西二省的前明、大順武弁聞風而動,如王永強、高有才,平德等人。這些陜西、山西的反清義軍往往有大量的舊明朝正規武裝人員的參與,再加上這兩省在明朝中晚期本身就是邊防重地,所以這兩個地方的反清義軍戰斗力更強,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對清王朝在華北統治的威脅更大。
清軍。
清軍。
當然了,作為明朝邊防重地的山西以及陜西這兩個省同時也是清朝的入關初期的兩個重要的兵力來源地,就比如之前咱們在談四川綠旗兵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順治初年,被委任為成都總兵的惠應詔曾經帶領一萬名從陜西招募的綠旗兵去充實四川的兵力,當然了,結果咱們也是知道的,這一萬多綠旗兵在行軍的路上就跑掉了百分之九十,即使是到達保寧之后,逃兵仍然不斷,此時這一萬多陜西綠營兵只剩下了1000多人。
明軍。
明軍。
清朝委任的總督孟喬芳(此人曾經當過明朝的副將,崇禎年間降金)就曾經說過順治初年陜西的形勢,大致意思就是陜西一省的面積很大,而且地形十分復雜,不僅如此陜西的人口還很多又是產馬地,所以孟喬芳說“關中驕悍難治,蓋秦為天下諸省之首,得秦則得天下,秦安,天下亦安矣”同時還稱清朝在1644年一年攻取陜西之后,所得到的“鄉義之士思荷戈效力者”不下十余萬眾,這就是說清朝在奪取陜西之后,有大批的在此之前分屬不同派系的武裝勢力投靠清朝,人數達到了十余萬人,這十余萬人中有的是前明軍隊,有的是李自成舊部,還有的是當地的武裝勢力。
清軍。
明軍。
清朝陜西當局解散了其中的大多數人,比如李朝云的9000人被解散剩下了50人,董學禮的6000人只剩下了2600人,而像安棟枝、汪守云這樣的只帶六七百人,五六百人的,孟喬芳將其全部解散,因為這些人實際上是屬于“有產可務,有家可歸”而對于那些理論上的“不穩定因素”孟喬芳給出的方案就是將之收歸己用,同時要求給潼關再填500名綠營漢兵守軍,讓潼關的守軍人數達到1000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