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渠二期工程倒吸虹。省水利廳供圖
近日,實現全面竣工驗收、整體投入運行。這項青海最大跨流域調水工程項目的圓滿收官,不僅惠及300多萬人口、湟水北岸100萬畝旱地變為水澆地,徹底改變當地農民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干旱農業歷史,為青海民生供水帶來新的保障,更實現了大通河、湟水水網連通,以優質水源全部承擔省會西寧市日均50萬噸城市生活供水任務,市區地下水源得到置換,同時保障湟水流域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用水需求,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為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提供可靠的水資源要素保障。
作為青海省“一號水利工程”,從1996年開工至今,引大濟湟工程通過蓄水、調水工程體系的建設,從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達坂山進入貧水的湟水流域,南北貫通大通河、湟水兩大流域,東西聯通西寧、海東兩市水系,是青海東部城市群的水資源保障工程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關于治水重要論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秉持“治青方略、水為大政”理念,統籌推進水災害、水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取得新成效。據了解,引大濟湟工程的投入將為湟水流域農業、工業、生態和城鎮生活供水,年總供水量達5.26億立方米,總控制灌溉面積達100.49萬畝(6.7萬公頃)。
29年的建設時間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下,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參與協同的治水新局面。目前工程已逐步發揮效益,在有效攔截上游洪水,削峰錯峰,科學調度基礎上,保障西寧市生活用水、湟水流域農業灌溉效益和生態效益。今年上半年,調水總干渠累計調水4625萬立方米,向西寧市第七水廠供水4007萬立方米、農業灌溉供水1472萬立方米、零碳產業園供水60萬立方米、生態補水3417萬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湟水流域水資源短缺狀況,為沿線地區農業灌溉、城鄉供水、生態修復注入了“源頭活水”,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待2025年底西寧市四、六水源輸水管線聯通工程和高位調蓄水池項目全面完成后,“引大濟湟”工程向西寧市城鎮供水能力可穩定達到50萬立方米/日,城區供給原水地下水占比將從69.7%下降至30%。
來源: 青海日報作者:王臻
編輯:李家奕 責 編:謝青玉 監制:馬振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