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宛川河流域
白虎山植樹現場
興隆河畔的游園成了市民休閑好去處
經過治理永登縣城市環境顯著改善
黃河從蘭州市西固區岔路村入境,自西向東穿過蘭州市中心,至榆中縣青城鄉大峴溝出境,蘭州段長152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05億立方米。蘭州境內黃河的四條一級支流,即湟水河、莊浪河、宛川河、蔡家河。這是市區能量輸入與輸出的重要通道,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影響著黃河的水質,也是進入蘭州“第一觀感”區域。
近年來,蘭州市不斷優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加快完善由黃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溝道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建成蘭州市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實施了大通河永登段、莊浪河永登段、西固段等江河支流防洪治理工程,榆中縣宛川河、皋蘭縣水阜河、蔡家河、磨峽溝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關區大砂溝、大浪溝等山洪溝道治理工程,進一步完善提升了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溝道防洪體系和防洪能力。
宛川河治理繪就流域新景
榆中縣境內的宛川河是該縣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河流。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采挖河沙,50年時間的亂挖濫采使河道一度滿目瘡痍,多個數十米深的大坑讓人觸目驚心。
從2019年開始,榆中縣開展宛川河河道綜合整治工作,重點對75公里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涉河采砂企業的采砂設備和違建進行拆除,涉及全縣宛川河河道管理范圍內違建采砂臺、采砂設備共計13處。疏浚河道、填坑平床、補水建堤、恢復濕地,讓宛川河重新“活”起來,這是榆中縣水務局面對現狀提出的工程決心。
如今,該工程已完工。6月28日上午,記者站在宛川河金崖橋頭望去,寬闊的河面上,蘆葦隨風搖曳,水鳥低吟、野鴨淺唱。“原計劃從2022年開始利用3到5年時間,逐步將宛川河變成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徹底恢復宛川河流域生態環境,重塑宛川河流域‘素波橫蕩漾,水落雁南飛’的美好景象。現在隨著工程的深入推進和逐步完工,這一生態新景圖已基本實現。”榆中縣水務局局長羅有源告訴記者,榆中縣宛川河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凝練儲備35個項目,匡算投資40億元資金,力求通過生態修復,實現水清、岸綠、魚游、景美的目標,打造城在林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新榆中。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宛川河總是溪流淙淙,四季長流。每到雨季的時候,河水還會漲高一點。河水小的時候會約上伙伴們去河邊打水漂。但是后來,河水漸小,河道污染嚴重,水土流失問題突出。”榆中縣金崖鎮永豐村村民金成祿說,現在河里又能見到長流水了。
隨著宛川河生態修復和生態補水的持續推進,“一鞭曉色渡宛川,芳草茸茸漫碧波”的旖旎風光令人遐思。
雙河潤色勾勒美麗新畫卷
地處黃河流域上游的永登縣,境內有莊浪河、大通河兩條重要支流。
莊浪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祁連山脈,經天祝縣、永登縣、西固區匯入黃河,全長185公里。其中,永登縣境內長9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達2335平方公里,是縣域內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河流,被稱為永登人的母親河。
發源于祁連山脈東段的大通河,是黃河重要的二級支流,大通河干流全長561公里,于天祝縣賽什斯鎮進入永登,境內全長61.3公里,流域面積1331.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6萬畝。永登段流經連城鎮、河橋鎮二鎮在海石灣與湟水河交會,是永登最重要的生產生活用水水源之一。
永登莊浪河(柳樹鎮—紅城鎮段)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北起柳樹鎮營兒村,南至紅城鎮華山村,西至蘭新鐵路,東至東淺山面山分水嶺,涉及柳樹、大同、龍泉寺、紅城四鎮二十一個村,區域總面積約13萬畝。
2024年3月30日,莊浪河蘭州市永登段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開工建設,項目通過治理河道、新建堤防和護岸等,不僅可避免洪水危害,還能解決農田灌溉引水難題,將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產生效益。
為了保護莊浪河地下水資源和兩岸的生態環境,永登縣水利局與永登縣引大灌區田間工程建設管理處經過協商,計劃每年從引大東一干渠引水3000萬立方米,用于農田灌溉,從而保護莊浪河流域地下水資源,修復兩岸生態環境。
以生態修復為抓手,永登縣開展“生態重塑”行動,重點實施永登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30萬畝)、永登莊浪河(柳樹鎮—紅城鎮段)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綜合治理,使莊浪河兩岸的生態環境有了質的提高。據了解,近5年來,永登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9.53平方公里,修復草原生態6.83萬畝,完成各類營造林23.3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3.76%。龍泉寺鎮河西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榜單。
今年以來,永登縣加快推進總投資1.81億元的石灰溝防洪治理、水磨溝防洪治理、大通河永登段防洪治理二期及2025年坪城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工程4個新建項目,確保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為豐富漁業資源多樣性、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永登縣還多次投放黃河裸裂尻和花斑裸鯉魚苗這兩種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魚苗到大通河中,利用人工生態補償,逐步恢復黃河上游特有土著魚類種質資源,實現水生生物資源生態平衡。
如今的莊浪河、大通河畔,田疇縱橫,綠樹掩映。近兩年,大通河上總會飛來一群姿態優美的黑鸛,悠閑停歇在一處河心淺灘上。時而低頭覓食,時而埋頭小憩,時而梳理羽毛、揮動翅膀,優雅地舒展身姿。連城鎮居民魏大姐經常吃完飯帶著孫子在大通河畔散步鍛煉,她說:“近些年明顯能感覺到大通河水越來越清,兩岸也越來越綠。河水水位也在逐年上升,野鴨子和叫不上名字的水鳥越來越多了。”
流域治理激活生態蝶變
夏日的蘭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草木蔥郁,零星的野菊花隨風搖曳,成為西固區柴家臺區域一道別樣的風景。
西固區占據著黃河上游流域重要地理位置,黃河流經此地37.5公里,黃河西固段流域生態保護和河洪道治理意義重大。
“為保障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蘭州市各級政府對岸門橋水源地周邊環境進行了專項清理整治,并對多家污染企業及住戶進行了拆除和搬遷,持續對水源保護區內進行生態修復。”西固區水源保護站負責人介紹道,沿一級保護區南岸修建的防護景觀林帶、景觀節點、涵養林、濕地以及生態護坡等工程,不但能滯緩徑流、阻擋泥沙、涵養水源、減少降水徑流對保護區的淋洗沖刷,而且可以吸收有害氣體、清潔空氣、調節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質,水源地保護區沿河兩岸被逐步打造成為點面結合、綠樹成蔭、移步換景的生態綠色長廊。
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是紅古區當前最大的水利工程,總投資1.8143億元。該項目起于谷豐渠渠首(大通河),止于海石灣鎮虎頭崖村團結大橋(湟水),治理長度8公里,建設內容包括生態護岸、生態隔離帶、生態廊道等,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項目分兩期實施,按照生態河堤、綠色廊道、慢行系統、開放空間和業態植入五個層次進行治理。項目建成后,將系統解決區域防洪安全、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進一步強化紅古-民和創新發展先行區在民族團結、民間往來、文旅融合、生態聯治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打造蘭州向西的“自然客廳”和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的“綠色門戶”。
紅古區格楞溝是近兩年該區完成的又一項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于2023年6月9日開工建設,2024年12月6日完成竣工驗收。工程建成后,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使土地資源得以合理利用,達到穩定區域內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
皋蘭縣立足構建“一城一河一廊兩區三線四基地”生態建設新格局,結合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治理,積極推進“三北”防護林六期工程項目、河(湖)流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其中包括腦膜岔流域綜合治理、果果川小流域下片綜合治理工程、果果川防洪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同時,總投資為14173.74萬元、位于皋蘭縣城南側的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黃口)水污染治理與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涵蓋了河口濕地建設工程、河道生態緩沖帶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項目主體建設,通過初步驗收。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